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涵养时代新人

2022-07-18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红色资源,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决定着红色文化发展方向。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征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地方红色文化是落实高校育人的“活教材”。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阐释辽宁“六地”内涵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重要作用,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讲好辽宁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9年12月9日,东北大学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共建揭牌仪式在东北大学举行。会上“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社教部主任、研究馆员金恒薇为东大师生作“铭记抗战精神 砥砺初心使命”的报告,展示了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书写的宏伟篇章,激励当代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史育人,用好“六地”红色资源精神财富

  回望来时路,百年党史激励人心,创造伟大胜利荣光;奋进新征程,更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提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好运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发展新局。在百年党史奋进征程中,辽宁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紧相连,积淀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凝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对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滋养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伟大精神,其红色根基皆出自辽宁。这些红色精神虽然跨越百年时空,却历久弥新,红色基因已深深地融入辽宁人民的精神血脉,为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0年1月6日,东北大学在雷锋纪念馆和雷锋学院设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将历久弥新的雷锋精神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挖掘与宣扬。

  以情育人,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共鸣

  “六地”是辽宁红色文化的缩影,从历史维度对辽宁红色资源进行生动再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引发了热烈情感共鸣。在这片哺育辽沈人民的黑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楷模。“六地”中的每一地,都是百年党史中红色辽宁的闪光点,震撼人的心灵。利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每一个辽宁人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的认同感,进而促进其行为上的向心力与持久力,是新时代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重要方式。

  “六地”红色文化中,雷锋精神是最广为流传并易于行的精神。雷锋精神鲜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特质,映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属性,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工作的全过程,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雷锋精神所展现的“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7月23日,东北大学中层干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感受雷锋文化、历史文化、典型文化,通过学习武装了头脑、净化了心灵、升华了精神,入情入理入境地领略雷锋文化的魅力。

  以行育人,把握“六地”红色资源的实践属性

  “六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对于高校来说,要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的实践抓手,用好辽宁红色资源,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全方位展示辽宁红色文化的魅力,多维度呈现辽宁的红色印记,助力振兴发展。

  把握“六地”红色资源的实践属性,利用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用好辽宁红色资源。二是充分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的伟大精神,特别是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组织实地调研学习,溯源精神血脉,体现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三是聚焦文化强省建设,从文化向度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用辽宁“六地”红色资源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打造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红色亮丽名片。四是充分发挥辽宁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开创辽宁教育事业新局面,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020年7月24日,东北大学中层干部在三块石抗联活动遗址重走抗联路,直观地走进历史,铭记历史,增强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六地”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认识过程,是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红色文化正是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新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如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革命建设中的优秀中国精神与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进红色文化自信,是一个新课题。

  

  2021年10月16日,东北大学党校、部分机关党支部负责人和党员代表参观了毛丰美纪念馆、干字广场并学习大梨树村党群工作的先进经验,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坚定党员干部文化自信。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百年党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实践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辽宁“六地”记录了百年党史中发生在辽沈大地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对高校青年学生价值塑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发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原则,把“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要素,采用讲党史、唱红歌、诵经典以及现场观摩、实践教学等方式,扎实推进高校青年学生德育教育。要让辽宁红色文化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生动实践,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锻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1年10月16日上午,东北大学在凤城市大梨树村设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期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立德树人,为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凤城市委组织部部长袁琦,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以及东北大学党校、部分机关党支部负责人和党员代表出席揭牌仪式。

  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六地”红色文化推动高校育人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1000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人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铮铮誓言和不懈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奠定了共和国工业发展的根基。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激情似火的青春岁月,涌现出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全国劳动模范,包括孟泰、尉凤英、王崇伦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如今,由沈阳铸造厂改造扩建而来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气势磅礴地矗立在铁西区。在这里,依然能够感受到“重工业摇篮”的气息,领略到国之重器的重担,品味到积淀百年的工业文明。一台台看似陈旧的机器、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照片,是连接着情愫与精神、文明与历史的红线,鲜活呈现辽宁工业发展的轨迹,展现着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的精神坐标。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荣共生。大学文化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从城市文化中汲取滋养。当前,辽宁正处于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期,辽宁高校也应传承红色文化,不断从辽宁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构建支撑辽宁振兴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生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要用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阐释辽宁“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重温红色历史、宣讲红色故事,夯实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始终把“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深深地融入辽宁人民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涵养时代新人、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

  

  【作者介绍】孙雷,东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辽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