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文化之持久力和向心力转化为凝聚力

东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孙雷2022-01-11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用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程并在2035年实现建成的目标,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文化的强势回归,是一份新时代新征程的逐梦蓝图!

  

  回顾历史长河,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回首百年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天下为公、勤劳勇敢、以人为本、自强不息、正道直行等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吸收接纳,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液中。

  

  纵看中华文明迭进、横看各地文化变迁,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有种强大的力量使中华民族在多难中兴邦、在融合中延续、在互助中强盛,让我们在疫情寒冬中抱团取暖,更让我们在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引领下坚定前行,这种力量就是文化力。中华文化力孕育于中国人民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经形成便会通过导向、凝聚、教育、感染等方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革命战争影片中,我们常看到行军中的“快板诗”令红军将士们斗志高昂,迸发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血性气魄,进而战胜艰难险阻,这是文化的惊人力量。今天,“精神力量”“力量源泉”“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等理念,彰显和表达的都是文化的“力”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一种文化形成“文化力”,展现出力场作用,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但一经形成便似一种遗传基因,可在代际的自然延续中传承,为绝大多数人认可认同,并以身践行。中华文化形成后,经历过数次繁荣和重构,在繁荣中内化坚定形成向心力、在重构中同化重生形成持久力,逐渐形成文化力场。例如,新冠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撑。尤其是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力的精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抗疫志愿者并活跃在各条抗疫战线,千万大学生不离家、不返校,居家自学上网课。东北大学一批“90后”坚守战疫一线,“捐赠2000个鸡蛋为战疫补给的陈士富”“组织4000余人次志愿者的其米多杰”“赶制万余个口罩的许铮豪”“云端授课的支教志愿者王新钰”“助力脱贫攻坚的黄世权”“投入一线报导的李定淀”“在武汉身兼数职的武汉女孩毛雅雯”等一大批东大学子,生动展现了东大人爱国力行、同心战“疫”的大爱壮举和“小我”融入“大我”,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精神风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中国成为疫情过后经济复苏势头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正是中华文化向心力与持久力的体现。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与载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人能弘道,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力,重点在四个方面要下四个功夫:在着力培养中华文化力的坚守、传承与创新者上下功夫,培养大学生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于其他文化的本质异同,准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做中华文化坚定的守护者;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生命,将理想信念与科学知识转化为报国行动实践;在着力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文化判断与鉴别能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敢于、勇于、善于与时俱进地推动自我革新,既要不断吸引外来文化有益的部分,也要自觉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在着力培养大学生对当下文化的清晰认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代表民族初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国家初心的革命文化、代表政党初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关系、核心与外围关系,进而准确把握当下文化创新的实质内涵。

  大学校园是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应是传承中华文化力的重点。东北大学作为“双一流”大学,在对接辽沈区域文化,助力区域文化力提升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近年来,东北大学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人文滋养,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照亮学子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部25家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东北大学木偶戏基地是省内第一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北方木偶制作与赏析》《北方木偶表演》和以木偶戏为核心的理论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方面搭建平台、拓展资源、挖掘底蕴、培育成果。

  辽宁省高校众多,只要与城市文化联合,传承城市文化底蕴,就一定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讲好城市文化故事,滋养学生心灵。从书香氤氲的阅读场所,到散落街巷的人文意蕴,多彩的城市居民生活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要全力挖掘并传承文化资源。东北大学紧扣时代脉搏,擦亮以实干、报国、创新、卓越为内核的独特文化品牌,发挥大学文化优势,助力地方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在推动大学文化融入区域文化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学生特点、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内涵,讲好讲活讲生动地方文化、校史故事,充分激发学子爱校荣校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爱党爱国奋斗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教育引导学子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融入辽沈地区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真学实干、知行合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满、辽沈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东北大学“学习报国”青年宣讲团的大学生们走进团支部、农村、社区、企业、机关、支教地,以党史学习教育、“东北振兴”、“青春告白祖国”、学习系列讲话精神、“齐心战‘疫’为爱发声”等为主题,宣讲千余场,覆盖万余人次。通过讲好东大故事、辽宁故事、中国故事,展现、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风貌、中国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元力”,是指引方向、战胜困难的一切力量的基础与源泉,充分认识并坚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力,将为建成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特别是在全球战疫的吃劲时刻,期待更多的“文化力”转化为“凝聚力”,最终锻造成全人类与病毒抗争的“战斗力”。

  孙雷简介:东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辽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