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发布东北区域气候变化及对策建议

2021-10-26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中心    作者:张丽 刘兴利

新闻发布会现场

  10月26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东北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建议的有关情况。

  会议介绍,2021年,东北区域气象中心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完成了第二次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并出版了《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决策者摘要》,报告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东北区域农业、湿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影响的评估结论,提出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

  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

  (一)观测到的气候变化

  1.气温显著上升。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10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和全球近50年气温上升速率。同期,辽宁省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7℃/10年。

  2.降水日数减少,强度增加。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降水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以0.11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同期,辽宁省年降水日数以2.8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则以0.17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

  3.日照、风速均呈减少趋势。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日照时数以35.2小时/10年的速率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40.0—79.9小时/10年,年平均风速以0.19米/秒/10年的速率显著下降。同期,辽宁省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36.6小时/10年,年平均风速下降速率为0.21米/秒/10年。

  4.积雪期缩短,最大积雪深度增加,最大冻土深度减小。1961—2017年,东北区域积雪初日以1.4天/10年的速率显著推迟,积雪终日以2.3天/10年的速率显著提前,积雪期以3.7天/10年的速率显著缩短,最大积雪深度以0.9厘米/10年的速率增加,最大冻土深度以5.5厘米/10年的速率减小。同期,辽宁省积雪初日以0.5天/10年的速率推迟,积雪终日以2.5天/10年的速率显著提前,积雪期以3.0天/10年的速率缩短,最大冻土深度以3.7厘米/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小。

  (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风险

  东北区域气温持续上升。到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在低排放情景下,东北区域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2℃—2.0℃;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气温可能上升3.3—3.9℃;在高排放情景下,气温可能上升5.3—6.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总体增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东北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由辽宁中南部向北延伸,面积有所扩大;至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均在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内,其中沈阳、辽宁东部山区暴雨洪涝风险较高。

  高温灾害风险总体增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东北区域中等级别以上高温风险区域由辽宁西部向北和省会城市扩展;至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辽宁西部及辽东湾城市群高温灾害风险较高。

  干旱风险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辽宁中西部地区干旱风险较高,干旱面积向西略有延伸;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该地区干旱风险较中期降低。

  低温冷害风险下降。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低温冷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黑龙江北部,远期(2081—2100年)低温冷害对东北区域的影响将减小。

  (三)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

  1.农业

  东北区域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玉米可种植界限北移。≥10℃积温增幅为5—120度•日/10年,种植界限向北移动158.3—285.8公里,可种植面积增加387万公顷。农业旱涝灾害频次与强度增大,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减少、范围缩小,但影响未减弱;病虫害加重,水稻发生高温热害的概率增加。

  2.湿地

  盘锦芦苇湿地植被覆盖明显好转,固碳能力提高。1984—2013年盘锦湿地平均固碳能力1.50千克/平方米,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引发海平面上升将加重滩涂盐渍害,芦苇湿地和红海滩湿地面积有减少风险。

  3.城市采暖制冷能耗

  冬季采暖设计参数降低,城市办公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减少,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升高,夏季制冷能耗增加,年总能耗减少。1981—2010年沈阳采暖设计参数冬季采暖室外温度升高0.3℃,哈尔滨和长春分别升高1.4℃和1.5℃。沈阳、哈尔滨、长春的空调调节设计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分别升高0.2℃、0.5℃和0.1℃。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东北区域农业、湿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的评估结论,提出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

  1.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好热量资源。针对未来东北区域热量增加的特点,开展作物种植区划、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布局规划,选择适合区域种植的中晚熟作物品种,发展霜期设施农业生产,充分用好用足热量资源。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轻旱涝灾害影响。改造和升级已有农田基础设施及水利工程设施,提升农业应对更严重或更频繁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选育抗逆品种,构建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障粮食安全。

  3.遏制黑土地退化,强化黑土地保护。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和土壤耕作制度。研究气象灾害对黑土地退化的影响机理,研发黑土地气象灾害监测、保护恢复气象适用技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

  (二)湿地

  1.维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湿地生态需水。建立长效的补水机制,针对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利用水田用水季节差异增加芦苇湿地淡水供应量。

  2.修复和保护退化湿地,减少气象灾害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整湿地及湿地植被恢复及修复规划,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湿地恢复技术及制定相应的湿地恢复政策。

  (三)城市采暖制冷能耗

  1.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变化,科学调控采暖制冷。开展光热气候资源评估区划,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优化能源结构。

  2.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建筑节能。修订完善建筑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标准;提高建筑节能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