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北联大精神以一流大学文化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东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孙 雷2021-10-21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中心    

  编者按:近日第十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西北联大的艰辛发展历史,探究西北联大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东北大学与西北联大渊源甚深。东北大学流亡办学期间,为西北联大的前身“西安临时大学”提供了校舍,东北大学工学院也在不久后并入了西北工学院,即西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大学,在十五年流亡抗争办学之路中,铸就了勇于担当的爱国精神特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特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特质、研用结合的科技精神特质,体现了东大人“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大爱情怀,锤炼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东大文化品格。分享东北大学与西北联大的历史渊源,以及西北联大精神和校史文化对当前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孙雷指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沈阳沦陷,使已达到鼎盛时期的、欣欣向荣的东北大学首当其冲,一夜间丧失了自己的家园,师生被迫流亡。同样是在遭受日军侵略被迫内迁的大背景下,东北大学的苦难来得更早,流亡之路更为坎坷、艰辛。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6年,东北大学经历了多次迁徙,先后流亡到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坚持办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支撑着东北大学师生在强敌占领家园、故土沦为殖民地的深重苦难中激情不减、弦歌不辍。东北大学就像一列逃难的文化列车,在颠沛流离中耕读救国,把文化与科学的种子撒播到所到之处。全国解放后,东北大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全国一流大学。东北大学与西北联大有着这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1938年7月,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被整体调出,由四川三台迁到陕西城固,与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等组建成国立西北工学院,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东北大学与西北大学在校址上曾两次结缘。第一次是东北大学1936年在西北大学原址上建校。东北大学东大西安分校校园——原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校址,是西北大学第一次建校时的农科所在地。第二次则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在东大西安校址上复原。东大与西大在校址上两次结缘,有张学良校长为东大西安校舍建设奠基题词,现在仍立在礼堂正门前面的碑石为证。

  孙雷认为,东北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早在1936年12月9日,西安各校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请愿活动,以推动团结抗日。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救国团体领导下,西安市万余名青年学生请愿游行,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核心内容。东北大学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口号。东北大学时任校长张学良深恐学生遭到伤害,驱车赶到灞桥,拦住游行队伍,向学生承诺:“请大家相信我,在一个星期内,我用事实答复你们的请求!”三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以“兵谏”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对学生们许下的诺言,中国的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可以说,东北大学学生在促成“西安事变”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时间退回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次年,日本当局企图赋予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高薪高职,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以提高“伪满洲国”的国际声誉,并在未得到刘长春同意的情况下,将消息登在大连的《泰东日报》。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刘长春当即在《体育周报》发声:“本人良心尚在,热血依旧为国而流,又怎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后来,他在张学良校长资助的8000银元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帮助下,作为唯一一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单刀赴会”是中国人首次走上奥运会的赛场上,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永远奋勇拼搏的民族气质!“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争不惜……”亲身经历了“一二九”运动的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以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的真实感受,化作了激昂的旋律,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广为传唱。苗可秀、王肃、丛德滋等一批批东大学子投笔从戎,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东北大学师生用爱国行动和报国实践熔铸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质,书写了一部“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的奋斗史,谱写了一曲“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奉献长歌。

  东北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史,饱含着办学历程的沧桑巨变、师生校友可歌可泣故事和对于重大历史的亲历见证,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可以说,东北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中国大学的初心与梦想,东北大学校史积淀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与气质。

  孙雷认为,校史是大学的记忆和基因,是以“人”和“事”为主线记载大学发展的历史,人即榜样,事即经验。校史承载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对高校而言,以知识资产为核心,包括人才、文化、管理、精神、创新能力、历史传统、形象、品牌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是它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财富和核心价值,也是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这种“软实力”的重要性要远远高校所拥有的土地面积、楼房、实验设备、资金等“硬实力”。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真实记录着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发生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东北大学的流亡抗争办学史是东北大学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东北大学文化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东北大学师生毅然投身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无论是上面提到的“一二•九”运动,还是“西安事变”前的游行请愿,东大师生都是主力和先锋。东北大学流亡抗争办学过程中一路西迁,战火纷飞,但始终不忘播撒文明,发扬东大精神。东北大学工学院迁到陕西后,成为当时西安唯一一所高等学府,给古城添加了文明的光辉。东北大学为“西安临时大学”提供了校舍,在校门左边已有“国立东北大学”校牌情况下,校门右侧又悬挂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校牌,为西北联大放下了“安静的书桌”。东大师生虽如张学良校长在修建分校礼堂时所题之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却依然在流亡与斗争之中,秉承和践行着东北大学独有的精神特质。现在张学良校长题词的石碑依然屹立在西北大学的礼堂前,碑文也已被复制到东北大学的校史展中,东北大学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雨而弥坚。

  孙雷认为,我们都知道,“兴文化”是大学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东北大学在98年的薪火传承中一直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大学勇担使命,以科技创新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东北大学是第一台电子管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机、第一块超级钢、第一套国产连铸连轧电器控制系统的诞生地,也是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研发基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改革加速袭来的新时代,东北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再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将优质学术资源向人才培养汇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一流大学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建设形成一流的大学文化。校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大学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在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校史文化和大学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历史谱系,是互为激励的传承发展,是互为支撑的精神源泉。

  孙雷强调,在抗战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西北联大及其分立学院师生们取得的意义深远的教育成就令我们景仰。我们不禁要思索:是什么让这所大学身处陕南一隅,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什么让这所大学及其分立五校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在城固、南郑、勉县3县6地联合办学,培养出师昌绪、赵洪璋等杰出人才?是什么让“公诚勤朴”直到今天仍然为西北诸多高校的校训之基?回看西北联大及其分立院校在汉中办学8年的办学历程,有许多的宝贵经验值得升华。

  首先,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坚定理想信念是西北联大生生不息发展的灵魂。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人以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宣传抗日救国、知识救国、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作为重要的办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师生因地制宜展开科学研究,向民众、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举办各种讲习班,服务社会,推动当地社会文化建设。

  其二,教育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办学校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西北联大集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于一堂,可谓群星璀璨。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是湖南湘潭人,他曾开创汉语拼音方案研究,编纂了多部陕西地方志,所著《方志今议》被奉为现代方志学的金科玉律。西北联大的教师虽来自不同的学校,却有着共同的师道尊严和价值判断,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之风构成了西北联大雄厚的师资力量。

  其三,服务大局,独树一帜,是西北联大活力迸发的源泉。西北联大立足西部,满足国家战略需要,艰苦奋斗,在开发民智、提振民气、塑造民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联大服务西北,更从西北广袤厚重的土地上汲取营养,进而反哺西北地区文化发展,整个办学过程中都极为重视西北教育、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研究。西北联大的办学宗旨 ,负起了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区域特色极为鲜明。

  其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西北联大发展壮大的核心。大西北联大等大学联合体在战火纷飞中办学,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长幼,学不分中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衷共济,以强强联合的优势书写了战时教育的奇迹,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西北联大这些精神和理念,来自于西北联大师生实践,植根于广袤西北沃土,有着几千年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彰显着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经历了战火纷飞艰苦岁月的磨难和洗礼,至今仍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学习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育人理念,汲取西北联大尊重人才、尊重教育规律,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办学智慧。无论大学怎样开展创新、如何进行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大学的精神是永恒和不朽的。西北联大陋屋斗室中的爱国奉献、传道解惑中的治学之风、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学风格应该为我们所继承与大力发扬。这呼唤着我们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继承和弘扬西北联大救亡图存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艰苦创业,奋斗以成,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竭诚奉献中焕发出青春的绚丽光彩。

  

  【作者介绍】孙雷,东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