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崇礼论教

2020-11-09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    

  2020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日前在河北崇礼召开。怎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从高质量需求、高质量评价、高质量管理、高质量投入产出四个维度把准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内在逻辑,办好地方大学?怎样在育人模式、育人机制上作出变革,走出一条开放式、创新型的办学之路?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在“名校一小时”分论坛上作了发言。

  

  图为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以“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视野下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的探索”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孙雷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核心思想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是仍然大而不强、仍然有差距,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仍需要不断的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苦练基本功,教育教学还需回归育人本源。

  他认为,首先要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是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其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扎根在中国大地,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由党委把握办学方向和办学大局;再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一方面要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明道”“信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第四要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同时,注重同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协同创新;第五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使高校真正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汇聚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保障;第六要走出一条开放式、创新型的办学之路,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获取更多发展资源。

  孙雷认为,现代大学从柏林大学至今已历经二百余年,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但作为其灵魂和精神基因的大学文化永远未曾改变。大学文化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这是一种坚持真理正义的文化、是向往学术自由的文化、是崇尚道德自律的文化、更是一种追求理想抱负的文化。哈佛大学的“追求真理”、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这种文化的基因一经形成,就为学校稳固建设、迅速发展注入丰沛的生命底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孙雷指出,著名教育哲学家、国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说“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

  比如在英国剑桥大学,随处可见一叠叠摆放整齐的白色小纸片,餐厅、走廊、过道……甚至连厕所里都有,这些小纸片记录的是师生突然冒出来的灵感。许多伟大的作品、思想、创造、发明和发现,往往来自稍纵即逝的灵感。而加拿大工学院对每一位刚入学的新生,都发一枚钢戒指,因为加拿大工学院一名毕业生因责任心不强,设计出现失误,导致负责建造的桥梁断裂倒塌,学校声誉受损。加拿大工学院用重金将报废的铁桥买下,制成戒指送给校友,以铭记校耻。可以说大学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最深刻、最微妙方式影响学生一生的行为。

  孙雷认为,纵观古今中外能够发现,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所在城市有着深厚、紧密的文化渊源,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说来:

  大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旗帜和引领。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是大学文化的本质体现,大学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肩负起社会文化风向标的使命。

  一是大学文化应基于自身文化特质,推动高雅文化走出校园并贴近市民,让公民在高雅文化中得到熏陶,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不断影响城市文化的走向。

  二是大学文化因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促进和引领着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化高地,辐射带动着城市文化发展。

  三是大学就其校园建筑来讲,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提升着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城市文化丰富和滋养了大学文化。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形态塑造了其独有的文化,比如东北大学就深受所在时代及地域影响,而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国外大学十分注重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学中有城市”的牛津和“城市中有大学”的剑桥。

  

  孙雷指出,在大学开放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协同育人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在于: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已经过时,迫切需要高校在育人模式、育人机制上作出变革,形成多种育人资源相互支撑、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局面。大学文化是大学育人的基本途径,而城市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资源,二者协同育人可以使学生对当今社会有更加深刻的体悟,也使得学生得以传承所在城市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是建立多元主体共享、共治、协商的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二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目标是一致的;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大学积极与城市合作,使得大学人和城市居民都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良性互动;是推动“三全育人”深入实施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视角延展到社会,满足了青年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向往。

  孙雷认为,要构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要构建“思想引领、知识传递、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首先,以思想引领为根本,开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培根铸魂。要发扬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城市文化向大学生群体的有效传递,传递城市文化精神、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比如武汉人民在抗击疫情中体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将之充分运用于学生教育,将对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以知识传递为核心,构建城市与学校相互滋养多维互动的育人网络,强化创新。要携手建设强大师资队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和城市都需要把“人才战略”作为发展的第一战略。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拔尖人才创新探索,完善重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等,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要广泛开展学术论坛、研讨会等,营造学术交流氛围,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同时,城市要对青年毕业生群体,制定多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创造就业创业机会,让青年学生想留下、留得下、呆得住、长得快,尤其要注重校友潜力的发挥和资源的运用。

  第三,以文化熏陶为拓展,营造多平台联动发力相得益彰的育人环境,提高素质。要讲好城市文化故事,用好城市文化资源,滋养学生心灵。城市的文化资源是丰富的,从书香氤氲的阅读场所,到散落街巷的人文意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学文化要与城市文化联合,传承城市历史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敦励学生品行。

  

  孙雷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人格养成。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情绪、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的人,最终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就应该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孙雷,东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副会长;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基地—辽宁省公共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致力于教育部思政司研究项目和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等省、市50余项课题研究。多年来致力于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著述颇丰。

  辽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