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蘑菇插上智慧翼 百姓有了致富伞

2020-04-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村民正在采摘蘑菇

  “以前种蘑菇,一个人管理一个棚费尽力气。现在好了,手机远程调控棚里的温湿度,自动化喷灌一指搞定。”谈起“智慧大棚”,尧都区金殿镇伍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李云峰赞不绝口。依托物联网技术优势,一个农业的门外汉,把12座菇棚管理得井井有条。

  进入菇棚仿佛置身雾化天然氧吧,钢架上水嫩嫩的蘑菇破壳而出,菇农们正忙着采收装筐;劳作的身影与蘑菇浑然一体,为新时代画卷增添奋斗底色;一套套高精尖设备令人眼花缭乱……面对体量大、投入大、见效慢的设施大棚,如何突破产销难的共性问题,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4月20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一探究竟。

  “跨界”转型谋发展

  李云峰凭借敢拼敢闯、胆大心细在煤焦行业闯出一片天地。随着近年来煤焦行业转型发展,他把目光投向农业。

  跨界发展风险大,李云峰有思路、有办法。两年前,他实地了解家乡农业发展详情,通过外地考察学习、更新理念,选择发展食用菌产业。认准行业后,依托家乡人力资源优势,将核心技术人才与现代化设施农业完美结合。

  如此一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备。李云峰当即成立了尧都区众联智创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一鼓作气建设了12座食用菌大棚、百余平方米菌种车间,年生产菌棒100万个、吸纳社员120余户、带动周边就业200余人。

  “门外汉”建菇棚,处处采用“高精尖”。李云峰因地制宜将传统的地栽式种植变为床架立体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菌种的质量。同时,现代农业科技贯穿全程,智慧化农业设施可实现“食用菌全年循环生产模式”。

  “发展高效农业,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李云峰说,种植平菇用水量大,尽管水源充沛,可节水容不得一丝马虎。要把优势变强势,通过水网改造引进净水设备。走到菇棚数控操作机前,他轻轻触碰一下按钮,菇棚便进入自动控制化模式,此刻高空悬挂的喷管开始工作,顷刻间棚内已是雾蒙蒙一片。

  “平菇‘喝’纯净水长大,口感那是真鲜嫩!”李云峰说,菇棚采用雾化喷灌,纯净无污染,未来菇棚可朝着绿色、有机方向做大做强。

  “专人”管理促“高效”

  单永刚和李俊芳夫妇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家”,从事食用菌种植、批发已有30年时间。他俩可是合作社里“最具价值”的合伙人,一是精通食用菌种植技术,二是有精准的销货渠道。两年前,他们得知李云峰要在家乡发展食用菌产业,三人一拍即合分工明确。

  “解决平菇的销路问题,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李云峰说,如今在菇棚外,每天都有来自石家庄、西安、太原、长治等地货运车排队运蘑菇,有货有销路,合作社发展已进入有序循环。

  单永刚告诉记者,现在社里的蘑菇备受欢迎,口感、品质一流是其一,因地制宜做消费者爱吃的蘑菇是其二。以平菇为例,其长势大小也成了细分市场的一重要因素。

  结合社里的日产能力与市场需要,单永刚夫妇已在出库前做好了统筹安排。这样一来,就有了“订单化”的运作。

  “兼职”上岗挣工资

  65岁的张忠艳是合作社的“管家”,在自动化设施的引领下,他一人可轻松管理12座菇棚。“发展设施农业,让大家都看到了前景。活好干还轻松,想不到这把年纪还能挣工资。”张忠艳说,现阶段是平菇的丰收期,平均一个棚日产能达到300余公斤。采收工作需要大量人工,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谈及合作社,在社里务工的杜新莲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她一边熟练地分拣平菇,一边跟记者聊着天:“在合作社打工,每天计件算都能挣个七八十块。我今年61岁了,外出打工没地方要。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是好事。”当然,最令她开心的是,在合作社工作不但收入多,也不误自家庄稼地里的活儿。

  如今跟杜新莲一样的村民越来越多,看到她领上了工资,邻居也跃跃欲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家有活儿干有钱挣,生活越来越好。

  小蘑菇承载着村民对致富的期盼和渴望。下一步,合作社将全产业链经营提上日程,吸纳更多农户参与其中,扩大合作社的生存空间,同时积极拓宽销路,让小小蘑菇越飞越高、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