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

2019-11-04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健

  

  10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长城学会、《文明》杂志社、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延庆区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国长城志》编辑部联合承办的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延庆区召开。100多位来自全国长城沿线的相关单位领导、研究机构负责人、著名长城专家学者和相关媒体,代表中国长城沿线的亿万儿女,相聚在“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有着冰雪夏都美誉的美丽延庆,从改革开放与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长城保护及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开展长城文化精神、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四个专题研讨和三场论坛的精彩对话。 

  开幕式现场,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向大会发来贺信,盛赞本次研讨会对于推动新时代长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引领价值。许嘉璐会长在贺信中说:“长城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生存与发展、现实与未来、自己与‘他者’的深刻认知和体验,这一文化基因历数千年磨砺愈益完美而坚实。长城虽然绵亘于地球的东方,但对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促进,对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相克相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常说,长城在中国,但也属于世界,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在内。因此,研究好、保护好长城,让长城文化走向世界,传诸后世,是每位长城学人为民族、为人类而承担的光荣使命。”

  

  专题研讨会现场,在探讨长城文化与文明价值时,《文明》杂志社的季燕京作出了《重新认知长城文化》的主题发言。他表示,长城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长城沿线史前遗址密集度非常高,10个古人类,7个在长城沿线,而中华文明的十大区域也有六个在长城沿线,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之所以不惜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倾全国之力多次修筑长城,就是为了减少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体现了“非战和和平固守”的战争选择观。今日的长城,虽然已经失去了作为军事防御的作用,但却变成了一个显著的文化符号,是捍卫和平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 

  研讨会上,长城沿线的代表及景区负责人各自介绍了所在区域长城保护的做法及经验,也对新形势下的长城保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近年来,长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残损,一些地方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修复现象,甚至出现新建、假造长城、不当开发‘野长城’等问题。”在探讨长城建筑保护主题时,与会专家都提到了加大长城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创产业是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幸福产业。推进长城文旅的深度融合,长城旅游与文史研究、文化艺术创作、农业农村建设、新技术应用、影视会展、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也成为了专家学者们关注并研究的热点课题。

  三天来,四个话题的研究讨论,三个论坛的精彩对话,以及实地走访调研活动,让长城文化学术研究契合了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追求和谐稳定、尊重自然、崇尚道德的精髓,也为推动服务好国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具体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会后,《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将出版发行。作为国家符号,长城文化精神的研究探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此次学术研讨会成果显著,将进一步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