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号上午,我市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市和玉溪市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经验亮点。
发布会现场
1949年12月昆明和平解放,开启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抢抓战略机遇,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明从建国初期的边陲小城正逐步发展成为一座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70年来昆明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迈向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跨越,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新型工业化提速,现代服务业壮大,高原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和化工、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97.7倍和75.1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昆明市不仅仅完成了城乡面貌实现从破旧落后到美丽现代的历史性跨越,还完成了从“推开窗户看世界”到“敞开大门融世界”的开放前沿,昆明同世界20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9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昆明投资,进出口总额由1993年的6.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31.2美元,增长18.3倍。这些进步和成就,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70年来春城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昆明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高质量建设好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更多光彩。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辖两区七县,因水而生、因水而美,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是闻名四方的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这里天赐山水,地利四方,人文兴盛,和谐文明,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大家都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由聂耳谱曲,创作的旋律,“七七事变”后迅速传遍中国大地,唱遍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最后成为新中国国歌,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之时,《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70年来越发洪亮。而出生在玉溪的聂耳,就是用他的小提琴,在乱世里第一个奏响了这一伟大的旋律。
玉溪也有着云烟之乡的称号,培育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红塔集团,可以说靠一片叶子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一片烟叶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在建国初期,玉溪商业凋零,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更是“一穷二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任务。1952年,玉溪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66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5.1亿元,从不足1亿元到5亿元,我们用了29年的时间,从5亿元到10亿元用了6年(1984),再次翻番达到20亿用了3年(1987)。之后,玉溪凭借烟草工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经济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1991年至1998年,经济总量从47亿元增长到32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2%,2007年突破500亿,2012年迈上千亿台阶,2018年接近1500亿元,是建国初期的两千多倍。换句话说,要完成建国初期一年的经济总量,玉溪现在只需要3.8个小时。
另外,在90年代时玉溪修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昆玉高速,是全国第一条地方性铁路—昆玉铁路。现在,随着“五网”建设进程的加快,境内10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呈澄高速、晋红高速、武易高速已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公里。2017年玉溪进入高铁时代,半小时可抵达昆明,动车直达郑州、杭州、嘉兴,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正加快建设,5座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市民多元化出行将更加便捷。城乡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溪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最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之首等称号,玉溪人民过上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宜居生活,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生态立市、产业富市、创新强市、开放兴市、共享和市”发展战略,对事关玉溪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战略谋划和部署,办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推动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在玉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天的玉溪,百姓安居,人民安乐,社会和谐稳定,这些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李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