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曲靖专场,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曲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发布会现场
昭通
据介绍,70年来,昭通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625万昭通各族人民即将迈入小康社会。建国初期的昭通,广大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温饱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历经70年艰苦的反贫困斗争,数百万昭通儿女实现了从饥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89.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4元,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上小康社会。
70年来,昭通抢抓机遇补“短板”,长期困扰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实现根本性突破,“昭明通达”梦想即将成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0年的2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83.9亿元。从“南北大通道”的贯通到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从内昆铁路的通车到“高铁时代”的到来,从昭通机场的改扩建到通江达海的“万里长江第一港”,全市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昭明通达”的梦想变成了美好现实;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使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滇字一号工程”渔洞水库等200多件骨干水源工程的兴建,结束了“守着大江大河没水喝”的历史。
70年来,昭通统筹城乡谋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独具魅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苹果之城”呼之欲出。建国初期的昭通,城乡面貌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70年大兴土木,一座座现代化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美丽村庄破茧而出,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融合、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初具雏形。“美丽县城”的打造将重现镇雄“大雄古邦”的英姿,“山水绥江、竹海新城”上榜2018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水富撤县设市开启了“港园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征程,“特色湖滨旅游城市”的兴建将使巧家县城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70年来,昭通以党的建设引领新发展,锻造了一支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的乌蒙铁军,奏响了一曲曲时代壮歌。在昭通这片红色基因根植的热土上,党的领导始终是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1950年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时,全市仅有党员271人,2018年全市党员发展到18.24万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移民搬迁、脱贫攻坚,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党的组织始终无处不在、作用无处不发挥,每一个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都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在当前脱贫攻坚这场大决战中,全市10.7万名各级干部挂钩帮扶、无一例外,选派的5203名驻村队员和督导员常驻脱贫攻坚一线,最为可贵的是他们当中有216对“父子兵”、1284对 “夫妻档”,还有572名干部“轻伤不下火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有的甚至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忠诚担当书写了人生的壮丽诗篇。
曲靖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曲靖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80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1元,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122万元,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8万元。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1994年、2011年、2018年跨越1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全省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地区生产总值于2017年提前3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01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3万元,分别是1952年的2054倍、643倍。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过70年的发展,曲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52年的61.2:15.7:23.1调整为2018年的17.9:38.6:43.5,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全面转变,农业经济从“以粮为纲”向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多点并重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粮食、油料、蚕茧、肉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位,8个县(市、区)被列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96个,宣威火腿、大河乌猪、富源魔芋、博浩生物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外向型蔬菜出口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60.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是1952年的602倍。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建国初期仅有为数不多的火柴厂、小电厂、小铁厂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小手工作坊,发展到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现有1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是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布局地区。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777.4亿元,是1952年的5077倍。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从建国以前农村无固定商业网点、城镇有少量私人商店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发展成为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方式、流通渠道并存,覆盖城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基础设施升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国初期,曲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抢抓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机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城市建设从扩围延伸向品质提升、管理规范、区域融合转变。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由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的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历史阶段。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兜住民生事业“保障网”。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富源、师宗、罗平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35个贫困乡、523个贫困村出列,会泽、宣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顺利,累计脱贫63.58万贫困人口,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07%。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有各级各类学校3274所、在校学生 128.8万人,以曲靖一中、曲靖二中、会泽高中为代表的高中教育已成为曲靖教育的靓丽名片,普通高考保持上线率高和本科多、高分多、清华北大多的良好态势。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有各类卫生机构2540个、医疗卫生人员3.7万人,分别是1952年的181倍、216倍,彻底改变了“缺医少药”、群众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告别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困日子。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分别是1983年的83倍、1978年的69倍,人均住房面积达41平方米、是1983年的5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曲靖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逐步迈向全面小康。
作者:李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