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深观察:新旧动能转换遭遇“成长的烦恼”,要素瓶颈怎么破?

2019-07-04
来源: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原标题:经济深观察:新旧动能转换遭遇“成长的烦恼”,要素瓶颈怎么破?

  要素瓶颈,怎么破? 

  新旧动能转换遭遇“成长的烦恼”,土地、能耗、排放等寻求“配置最优解”

  

  两个占地3000亩的项目都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土地指标不够用。这是记者日前在淄博齐鲁化学工业园采访时了解到的一个情况。

  无独有偶,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在潍坊的投资也遭遇了类似情况。看好山东的产业政策与区位优势,可排放指标苦等不来,其新材料项目最终在去年底选择落户宁波。公司安全总监范金皓透露,因缺少能耗和排放指标,公司的营养品产业园二期和一个子公司项目也处在暂停状态。

  好项目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命线。“老鸟”换走了,引来的“新鸟”尽快长成,破旧立新的过程才能平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向纵深推进,要素供给制约现在较为普遍,然而各地应对效果还不理想。

  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是被提及最多的解决途径。入选项目库,就能获得土地要素的优先保障和用地预审、环评、立项等审批优先支持。“也不是没想过别的法子,比如以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但咨询后发现政策上行不通。”淄博市临淄区经信局主任科员齐向武表示。

  能耗和排放指标则更“紧缺”,连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也“不灵”。据介绍,当前山东省实行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此背景下,各地对原先老项目淘汰后腾出的指标,通常会采取减半等降级方式分配到新项目上。“很多新项目在年轻的开发区,积累下来可减的指标本就有限,减半后就更少。”潍坊工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李葆东说。

  应该承认,无论土地供应还是能耗环保指标,各地经济发展中遭遇的要素紧张,追溯到根子上仍是多年积累下的粗放增长方式;也应看到,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年有余,各地都动起来了,但粗放发展老思维仍未彻底根除。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新旧动能转换,首要的还不是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而是如何建立起一个新体制,形成优良的“制度供给”。应看到,当前所面临的要素制约,既是动能转换的“痛点”,也完全可以是优化制度供给的“靶点”。

  省内一家企业以“热源点”为例吐的苦水,为政府有效制度供给提供了相关思路。据介绍,考虑到对一定范围内大气环境的影响,山东省相关规定要求,两个热源点之间距离不得低于十公里,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因已有热源点排放较高,且距离较近,这家企业的新上自备电厂虽然能实现超低排放,但建设计划还是被搁浅了。

  “这种靠‘摊大饼’来稀释污染物的思路,恐怕并非治本之策。”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认为,更关键的还是通过制度、政策倒逼,加快排放水平落后的热源点淘汰和技术升级,从而实现整体排放的减少。

  针对最为紧缺的能耗等指标,有企业建议,山东不妨探索自己的单位能耗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实施用地、用电、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并加大首档企业激励力度。

  他山之石或可借鉴。像土地要素制约这种“成长的烦恼”,浙江等新旧动能转换探索较早的地区体会得更充分,且现在仍处在积极化解的“进行时”。记者采访发现,浙江从嘉兴第一个吃螃蟹开始算,“亩产论英雄”已推进近五年,摸索出一套可供复制的经验。到2020年,该省所有工业企业都将按此“体检”,决定各类资源要素配置。

  记者在采访省自然资源厅时了解到,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监管系统显示,山东省仅批而未供土地尚有70万亩,相当于国家下达的年度新增用地指标三年的分量。“一边叫没地,一边还有这么多没用出去的地。”省自然资源厅用途管制处处长郝春华告诉记者,这当中确实存在一些土地在功能上不符合当前用地要求,但已有相关政策支持各地进行功能调整利用。

  事实上,在破解土地制约方面,山东省已经开始探索作出创新性制度安排。5月22日,山东省印发《关于节约集约用地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针对各地用地紧缺和闲置低效土地并存的矛盾,提出一方面深入推进工业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工业企业在存量工业用地上利用空地新建、拆除现有建筑重建或厂房加层扩建项目,在符合法律法规、城乡规划、安全生产、军事航空、消防和环保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鼓励各级积极探索制定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管理办法、交易规则,支持存量建设用地快速流转、高效配置,促进土地循环和节约集约利用。

  此外,严格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鼓励推行“标准地”供地方式,明确单位能耗和排放标准、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以及规划、人防、消防、配套设施等建设条件;实行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进一步约束企业行为,确保拿地企业能按合同履行。通过严格实施精准批地供地,有效减少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记者采访发现,在山东省已有制度供给的基础上,如何实打实地执行政策,有效运用相关政策解决具体问题,真正让政策落地落实,保证制度红利不打折,也是考验我们今后能否有效破解要素制约的重要一环。(付玉婷 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