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来自广东的林少春代表,如何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请问来自香港的谭耀宗代表,怎么看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角色?”“请问来自澳门的高开贤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澳门而言意味着什么?”……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之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聚焦北京。3月5日的首场“代表通道”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媒体记者提问的热点话题。
去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年过去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振奋人心。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再度引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热切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连续三年带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今年他最关注“湾区开发银行”“湾区大学”;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满怀希望,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让“中国制造”更好地走向“中国创造”;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信心满满:“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携手走向全球。”
人们期待,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加快成为现实。
粤港澳合作焕发新活力
一湾汇三地,40余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
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广东省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血脉相连。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三地又将共同开拓新空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我们要对标国际一流,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扎根粤港澳大湾区30多年,全国人大代表、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廖贵平不胜感慨,现在,企业正加紧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向先进装备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新活力持续激发,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银鹏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监事、技术总监翁一岚兴奋不已:“企业是重要的主体,我们要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红利,深度参与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新契机再度来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正当其时。
“要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瞄准机遇,不仅带来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建议,还积极申报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新时代新征程,从世界到中国,重大战略机遇就在眼前。
“这里将成为国际一流湾区,我们很有信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立法会原议员谭耀宗畅想,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互联互通,随着各城市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融入国家越深,澳门未来越好。”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满怀激动,“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共同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好、把澳门建设好,让‘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践得更好。”
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这15年的奋斗都值了。”回忆起港珠澳大桥通车的一刻,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依旧激动,依旧自豪,“香港和澳门在基础研究领域非常有优势。大桥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粤港澳三地合作经验,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上。”
“世纪工程”备受瞩目,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合作根基与庞大的市场基础。
——经济总量接近1.6万亿美元,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
“粤港澳三地制造业、创新和金融的要素相对完备,这将让大湾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大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设备工程部副部长罗振认为。
——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广东科技创新十二条”等政策开全国先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胸有成竹:“这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极大促进作用,将加速大湾区内创新要素更快流动。”
——国际化水平领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加速构建。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麦教猛对照国际标准,列出营商环境关键词,“在新的国际贸易、全球治理环境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使命下,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优势尤为重要。”
——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广东经济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污染防治共治成效显著、低碳示范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三地生态环保合作体系不断深化……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细数着“成绩单”,充满期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具有良好基础。”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夜幕降临,粤港澳大湾区内各色灯光渐次亮起。这是世界夜景卫星图上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
璀璨灯火下,是人们坚信的光明未来: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要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准备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提交2份提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干细胞生态圈、开通干细胞新药审批绿色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干细胞应用将是一个突破点。”
“要发挥不同地区的特色,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分工合作,共享开放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认为。
——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我们迫切需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全国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希望,加快布局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的发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建议,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要发挥仲裁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灵活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要深化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在金融创新上下功夫。“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促进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他建议,下一步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拓展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深化绿色金融领域合作,便利港澳居民享受优质的内地金融服务。
——要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地职业教育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特别是要实现教师资格证互相认证。”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为粤港澳职业教育发声,为大湾区“人才梦”奔走。
7000万人,同一个梦。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粤港澳大湾区扬帆启航。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