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现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并与老工业基地改革振兴紧密相连。12月10日,在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改革开放40周年辉煌成就”系列发布会。辽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大南向大家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辽宁科技创新有关情况。
据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国产航空母舰、航母舰载机、R0110重型燃气轮机、30万吨超大型原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i5智能机床、AP1000及CAP1400核主泵、特高压发电机升压变压器、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盾构机、汽车柔性装配生产线、水下机器人、12英寸集成电路PECVD薄膜设备、凸点封装单片湿法刻蚀设备……,从天空到地面、从水上到水下、从军用到民用、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这些“大国重器”在辽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续写了“共和国装备部”的辉煌,为“中国制造”增添了耀眼的光芒,为维护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贡献了辽宁力量。
40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9200亿元,增长46倍;2017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4%、创历史新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5%。
另外,辽宁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技术成果,通过实施国家及省科技计划专项,攻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机器人技术、森林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型日光温室技术等制约我省钢铁、化工、制造、能源、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300余项,开发出生物基聚酰胺纤维、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128层螺旋CT、双座电动轻型飞机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产品100余个,玉米、水稻两大主要农作物科研水平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有效提升了辽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以来,全省共有488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有34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其中,中科院大化所“甲醇制烯烃技术”、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与此同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5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2家,科技活动机构总数超过1700个,两院院士53人,12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江学者101人,13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1988年开始先后批建了15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沈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于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智能制造、大连软件、鞍山激光、本溪生物医药等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初步构建了“两核驱动、一带支撑、多点辐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高新区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约10%的地区生产总值、40%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0%的高技术制造业总收入;沈大自创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0件,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50家。此外,我们在全省布局建设了25个农业科技园区,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40年来,辽宁在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及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多次承办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培训的学员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了我省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走出去”;成功举办“东博会”、“海创周”等活动,引进国际科技项目万余项,吸引5000余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7300亿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意大利、波兰等国家的科学院系统、工业部门设计研究系统、高等院校科研系统签订了2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加强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吸引了英特尔、IBM等一批外企研发机构入驻,引进了8万余名外国专家和一批高端人才团队,全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达到29家。这些项目、人才和团队,在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王大南厅长表示,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全省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到2030年,建成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到2050年,建成科技创新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