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娟:扎根基层“听民声” 用心用情“解民忧”

2025-10-16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亚俊 陈娟 李雨晨

  “王大爷您好,该做养老认证了,我这就上门帮您办!”在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背塔村,陈红娟的电话总是群众最熟悉的“暖心热线”。作为区人大代表、村委委员,她始终将“群众小事”当作“履职大事”,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一次次走访、一句句问候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她的民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急难愁盼:从养老认证到高龄复审,从道路修缮到家庭矛盾,每一笔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破冰之举:弥合裂痕复亲情

  84岁的老人有六个子女,因多家事本该安享晚年的她成了无人问津的“亲情孤岛”。“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陈红娟心里常常惦记着她,这天傍晚又一次来送饺子,看到老人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泛黄的全家福,泪水沿着皱纹蜿蜒成河。老人一把攥住她的衣角,哽咽得说不出话。陈红娟蹲下身,轻轻拍着老人颤抖的背,语气坚定地许下承诺:“大娘,您放心,这事我管定了!”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面对这件僵持多年的棘手家庭难题,她丝毫没有怯懦,毅然决然的置身其中、介入调解,发誓要用真情和智慧为老人找回“晚年的幸福”。

  陈红娟首先进行了细致的走访摸底,踏遍了六个子女的家门。她白天到田间地头找人,晚上坐在灶台边谈心,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坚持。在掌握各家的实际困难后,她联合村调委会和法院搭建调解平台,既讲法律法规,又诉人伦亲情,唤起子女们对母亲养育之恩的记忆,激发骨肉血缘深处的善意和孝道。她设身处地地为各方着想,引导大家将关注点从过往纠纷转移到如何共同让母亲安度晚年的实际问题上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子女们看到母亲炕头那碗结冰的稀饭时,终于幡然醒悟。老三率先表态:“娘跟我住吧!”老大紧接着说:“我每月出三百!”其他子女也纷纷响应。一纸赡养协议在夕阳下签署,六个名字紧紧依偎在一起。陈红娟悄悄退到院里的枣树下,看着子女们簇拥着老人说笑,老人混浊的眼里重新漾起光波。看到陈秀珍老人生活安宁,她欣慰地笑了。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家庭矛盾,更唤醒了乡村孝亲敬老的风尚。

  暖心之行:贴近百姓送温情

  “代表只有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装满真情,真真正正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陈红娟常这样说。她的履职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如同一根会行走的“绣花针”,穿梭于基层,将民情民意的丝线,织入社会治理的锦绣蓝图。在一次对石头坡组走访中,她轻轻推开年迈多病的王富江老人家虚掩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她揪心:院子里杂草丛生,屋内物品杂乱堆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陈旧的气味,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蜷缩在昏暗的角落里。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红娟,立即挽起袖子,动手收拾起手边散落的杂物。她蹲在老人身边,仔细询问他的饮食起居和身体状况,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不堪的双手传来的冰凉触感,让她倍感心疼。她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目光坚定地许下承诺:“王大爷,您放心,我们一定帮您把这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暖暖和和的!”

  第二天清晨,陈红娟就带着志愿者服务队来了。他们不仅带来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细心地准备了崭新的棉衣棉被以及扫帚、抹布、理发工具等。陈红娟亲自为老人理了发,帮老人换上新棉衣。志愿者们打扫院落、擦拭门窗、整理物品,忙得热火朝天。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背,但欢声笑语却让这个沉寂许久的小院重新焕发了生机。不过两个多小时的功夫,这个家已然“改天换地”。院落整洁开阔,窗明几净,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看着焕然一新的庭院,王富江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家里从来没这么干净过。红娟比自家闺女还亲啊!”四年来,陈红娟的足迹踏遍乡间田坎,汗水浸润百家院落,她累计为群众办实事50余件,以“心贴心”的服务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建言之策:灯光照亮夜行路

  “代表就是要让群众的声音有回响。”陈红娟始终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主动当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传声筒”“连心桥”。背塔村五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山坳里,常住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行动不便的群众。过去,每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庄就陷入一片漆黑。“晚上根本不敢出门”“去年李大爷还摔过一跤”“娃娃下晚自习都得打手电”……村民们这些无奈的诉说,都被经常来走访的陈红娟记在了心里。那个秋天的傍晚,她走访完贫困户准备离开时,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大娘执意要送她。老人举着颤巍巍的手电筒,光线微弱得只能照亮脚下方寸之地。看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陈红娟的眼眶湿润了。“一定要让乡亲们亮亮堂堂地走路!”这个念头在她心里扎了根。接下来的一个月,陈红娟踏遍了背塔村的每一条小路。她拿着本子仔细记录每个路口、每个弯道的实际情况,挨家挨户听取村民对路灯安装位置的建议。

  在区人代会期间,陈红娟捧出了这份沉甸甸的建议。她不仅详细说明了背塔村的实际情况,还附上了自己绘制的路灯布局草图和一沓村民签名的联名书。“路灯不仅照亮道路,更照亮民心!”她动情疾呼。建议很快得到了采纳。2025年5月,施工队开进了背塔村。当第一盏路灯在村口亮起时,全村老小都聚了过来,孩子们兴奋地围着灯柱又唱又跳,老人们仰望着灯光,脸上笑开了花。如今,180盏太阳能路灯如卫士般矗立在背塔村的各个角落,整个村庄灯火通明。这一盏盏灯,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四年来她在走访联系群众中提建议6条,把他们的“急难愁盼”变成“履职清单”,践行了自己的责任使命。

  陈红娟坚持聆听群众心声,忠诚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是群众心中解民忧的“好代表”。她以不改的初心、真挚的为民情怀和扎实的履职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编辑:王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