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大地那沟壑纵横的褶皱深处,陈炉古镇宛如一件被时光温柔窖藏的稀世青瓷,千年的烟火与故事在釉色里晕染。回首往昔,先民们以星辰为指引,在这片土地辛勤耕耘,孕育出与泥土紧密相连的独特文明。当第一缕炽热的窑火在古老的黄土坡上熊熊燃起,陶瓷便融入了陈炉人的生活,从此密不可分。
岁月悠悠流转,窑洞依着山势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远看,像大地自然生长出的厚重鳞片,又似被狂风掀起的褐色浪涛。贾平凹先生笔下“人上有人,巷上有巷”的独特景象,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呈现。而散落在坡塬上的民居,就像这件瓷器上最细腻的纹路。它们承载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也封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
漫步在古镇街巷,脚下的瓷片路像是时光打磨的琴键,每一步都能踏出清脆的声响。这些瓷片,或是烧制失败的碗盏残片,或是废弃匣钵的边角料,却被陈炉人精心排列成几何图案、花草纹样,甚至“福”“寿”等吉祥字样。缝隙间的泥土与青苔,让瓷片路宛如一幅古老的镶嵌画,质朴的生活与精巧的艺术在此完美融合。
不经意的转角处,一堵壮观的罐罐墙突然映入眼帘。那些在烧制中略有瑕疵的陶瓮、匣钵,被心灵手巧的陈炉人错落有致地堆叠在一起,组成了蜿蜒的长龙。墙缝间,嫩绿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是陶龙身上灵动的鳞片。每当夕阳余晖洒下,陶罐奇妙的窑变釉色便折射出梦幻的虹光,整面墙瞬间化作流动的绚丽彩釉,默默诉说着陈炉人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与匠心。
轻轻推开李户人家那扇满是岁月痕迹的黑木双扇门,走进民居院落,窑洞白墙黑门,宁静美好。在这里,灶与炕的设计充满智慧:灶膛火焰燃烧,热量顺着锅台传入炕洞,温暖传递后,青烟从烟囱缓缓升起。这冬暖夏凉的构造,蕴含着陈炉人世代传承的生活经验,让平凡日子满是温情。
窑洞的墙上,悬挂的青花瓷盘泛着柔和幽光,讲述着往昔的故事;案头的粗陶碗,在月光下盛满如水的月光,仿佛收纳了天地精华。就连窗棂透进的光影,也在瓷器上投下斑驳的韵律,为这小小的空间增添了艺术氛围。这里的每一寸地方,都被陶瓷的气息深深浸透,呼吸间,能隐隐闻到泥土焙烧后的独特芬芳。
灶台边,一排陶制调料罐整齐排列,罐身上绘着简单鲜艳的花卉图案,为烟火气浓郁的角落添了一抹亮色;墙角处,巨大的陶瓮静静伫立,储存着粮食,瓮身上窑火的痕迹,见证着岁月变迁;窗台上,小巧的瓷制烛台默默守望,等待夜幕降临,点亮一室温馨。
陈炉民居的砖瓦间,还铭刻着炽热的红色记忆。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看似安静的窑洞,曾是无数人温暖的港湾。当地流传着窑神托梦先祖寻得制瓷秘土的传说,而红军到来的冬天,恰似窑神再次庇佑这片土地。
1937年寒冬,贺龙将军率领红二方面军冒着飞雪踏入陈炉,将司令部设在县立第二高小的窑洞中。春节后,贺龙将军蹲在窑洞火塘边,手持旱烟袋,关切地说:“娃们的朗朗书声,比什么都更能给人带来希望。”随后部队连夜转移,临行前,他抚摸孩子们冻红的脸蛋,送上糖果,还特意留下银元,饱含对当地教育与未来发展的期望。
春荒时节,粮食匮乏,贺龙将军下令“军民一锅饭”,每百斤小麦部队只取五十二斤面粉,其余留给百姓。老窑工王大爷回忆:“那些麸皮掺着野菜,让咱一家人熬过了最苦的日子。当时贺将军还亲手教俺家娃识字,就跟自家亲人一样亲!”贺龙将军探病时的关怀、惩治恶霸时的果敢、与“红小鬼”嬉戏时的欢笑,都化作窑洞中璀璨的星辰,在陈炉人口口相传中愈发耀眼。司令部窑洞里,贺龙将军和战士们围炉商讨战事;晒场上,将军把小红军高高举起,孩子的笑声与陶罐碰撞声交织,奏响艰苦岁月里的温暖乐章。
陈炉古镇的晨昏,与陶瓷文化共生共融。清晨,泥池倒映着天光云影,陶工劳作的声响和云影在水面荡漾;黄昏,废弃陶罐垒砌的“烟霞彩屏”焕发生机,光影闪烁,好似千年窑火重燃。泥土与釉料的气息弥漫,秦腔梆子与陶轮飞转声交织,奏响陈炉独有的旋律。
如今,时代在变,陶家乐的炊烟与民宿的灯笼相互映衬,数字化设备与传统陶轮并存,智慧导览屏诉说着岁月故事。陶工们坚守传统技艺,指尖流转的不仅是泥土,更是千年匠心。游客穿梭在街巷,触摸罐罐墙,聆听陶瓷与革命故事,感受这座瓷都民居的独特魅力。
陈炉民居,是凝固的陶瓷史书,记录着文化的变迁;是鲜活的革命史诗,承载着红色精神。在这里,苦难被锻造成勋章,平凡生活升华为传奇。每一块陶片、每一眼窑洞,都是岁月深情的注脚。陶瓷早已融入陈炉人的血脉,成为精神寄托;民居也不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精神家园,是陈炉人根与心的归属。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陈炉民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理念的碰撞,使得如何在保护中发展成为难题;传统陶瓷技艺传承也遭遇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逐渐降低。但陈炉人并未放弃,他们在努力探索,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让这独特的瓷韵家园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