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衡水市故城县故城镇东十里铺村迎来一批又一批特殊的“访客”——全县各级机关党员干部走进这片红色土地,在党史教育中汲取力量,更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这座承载着故城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记忆的村庄,正以“红色研学+产业帮扶”的双轮驱动,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红色地标里的初心课堂:沉浸式教育激活党史生命力
在东十里铺村党支部旧址的土坯房内,泛黄的入党志愿书、生锈的煤油灯与复刻的入党宣誓场景相映成趣。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透过周浩然等早期共产党员的手稿、照片,还原1938年故城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时的星火燎原之势。“这些老物件会说话,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把支部建在村里’的坚定信念。”一位参与活动的党员感慨道。
今年该村新增的“沉浸式情景党课”成为亮点:在周浩然故居的庭院里,演员重现了当年地下党员秘密开会的场景,参观者化身“交通员”传递“情报”,在互动中理解革命年代的斗争智慧。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民介绍:“我们培训了10名本土讲解员,他们中既有老党员也有返乡青年,用乡音讲述党史更能打动人心。”
“红苗认购”里的振兴密码:党建搭桥打通农产品销路
“认购一份‘红苗’蔬菜,既是支持革命老区,也能让家人吃到放心菜。”在村集体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前,党员干部们争相签署“红苗”认购协议。这份特殊的协议约定,认购方以市场价定期采购合作社种植的黄瓜、西红柿等,村集体则将收益用于红色展馆维护与村民分红。
“这是我们探索‘党建+产业’的新路子。”王立民展示着认购台账,自6月启动以来,已有2000余名党员认购蔬菜,带动合作社月销售额增长30%。大棚里,新培育的“红苗”番茄挂满枝头,叶片上还贴着党员认购的姓名标签。“游客来研学既能学党史,又能认领农产品,走的时候还能带走‘红色伴手礼’,这让红色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从20人到2000人:红色磁场带动乡村蝶变
数据显示,东十里铺村6月以来接待访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倍,2000余人次的足迹踏遍党支部旧址、红色文化墙与产业园区。村里顺势推出“红色一日游”线路:上午在展馆学党史,中午品尝“忆苦思甜”农家饭,下午到大棚参与农事体验,临走前再捎上一袋认购的蔬菜。这种“教育+消费”的模式不仅让红色教育有了落脚点,更直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
未来图景:打造冀南红色教育综合体
“我们计划扩建红色研学基地和乡村振兴实践馆。”王立民指着村旁的规划图介绍,下一步将整合周边的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党史教育+生态观光+农产品展销”的综合性园区。如今的东十里铺村,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初心课堂”,更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课堂”。
当夕阳掠过村头的“红色记忆”牌坊,最后一批访客在党旗下合影留念。那些从革命岁月走来的红色基因,正化作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在冀南大地上书写着新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