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大地以“绿”生“金”

2023-08-15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津沽大地以“绿”生“金”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8月14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资源局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成果。

  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制定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将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统筹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形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天津高质量发展。

  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初步形成

  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打造“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空间格局,建设世界级“生态屏障、津沽绿谷”。“天津市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已经初步形成。”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文秀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天津市实施山区重点公益林管护和封山育林,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森林蓄积量达384.97万立方米。全面加强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4个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工程,年内完成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生态修复3万亩。实施“蓝色海湾”修复整治,天津滨海新区(汉沽区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72.4%,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北堤生态廊道工程顺利推进。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完成植树造林421亩、提升改造907亩。

  “天津市一直坚持规划引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协调‘农业、生态、城镇、海洋’四类空间,为城市发展筑牢‘绿水青山’的底色。”市规划资源局生态处处长边伟光介绍,“天津市依托道路、河流、城镇、村庄、园区、湿地等绿化载体全方位实施造林绿化,大力实施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西部防沙阻沙林、东部盐碱地造林等生态林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推窗见绿、行路见荫、山林环绕、四季常青的场景越来越多。每年有超过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天津,过境鸟类较2014年增加36种,消失近30年的野生缢蛏再现海滩,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多“能”互补

  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天津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6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1%。

  “天津市出台了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发展路径,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着力打造坚强韧性能源安全保障新格局。今年以来,累计向28个项目发放碳减排支持贷款16.7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约76.3万吨。”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处长刘奎建表示。

  据介绍,天津市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巩固清洁取暖成果,完成燃煤锅炉改燃关停任务,实施盘山电厂、东北郊电厂等煤电机组节能升级改造,累计完成329万千瓦。与此同时,加快终端用能清洁替代,推进工业、建筑、供热、交通等领域电气化,积极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提升至36.5%。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积极发展海上风电,统筹谋划海上光伏,宁河、武清等区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加快实施,滨海新区百万千瓦级“盐光互补”项目陆续投产,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增至525万千瓦。

  破立并举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生态优先已成共识,绿色发展脚步也更加坚定。天津市立足工业双碳目标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腾笼换鸟,有效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宝贵空间。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李志介绍,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的基础上,2021年和2022年,又分别进一步下降8.5%和2.5%。全市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水重复利用率等位列全国第二,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绿色制造是从源头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天津市组织实施了6项国家绿色制造重大工程项目,培育了9家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了300余家市级绿色工厂。以绿色工厂为例,已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780余项绿色低碳改造项目,实现节能92万吨标煤,节水140万吨,产值规模突破4000亿元,带动了制造业绿色低碳整体水平的提升。”他说,下一步,天津市将力争每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20家左右,到2027年纳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的单位和产品数量达到260个。

  生态产品价值逐步显现

  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天津市开展了一系列探索,释放“生态红利”,实现以“绿”生“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逐步显现。

  据介绍,天津市在全国率先搭建了集要素整合、要素流转、要素资本化于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三级市场服务体系,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打造品牌农产品对外展示平台,组织企业参加“网上年货节”、第四届“双品网购节暨非洲好物节”,累计实现网络销售2.3亿元。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总面积51.92万亩,产值4.83亿元。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培育打造一批以田园、民俗、文创、康养等为主题的特色民宿、精品民宿,推出3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年休闲农业累计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3亿元。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加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管理,实现全市10个涉农区镇(街)村全覆盖,2022年完成林权交易259笔,成交金额9091.91万元,为农民增收667.68万元。(记者 陈璠)

  (责编:李丹、崔新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