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份“老”与“小”的民生情怀(图)
“一老一小”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一老一小”也是这座城市所有家庭的幸福期盼。要让一方水土幸福一方人,就必须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天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把总书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殷殷嘱托化作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带着浓浓的为民情怀,织密“一老一小”社会保障和服务安全网络,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什么是“一老一小”满满的幸福?
对于家住滨海新区北塘街道欣雅苑社区的原野来说,“一老一小”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父母在社区里老有所乐。
15年前,这个“80后”山西男孩儿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天津发展。不过那时的他,也有着年轻人的担忧,怕有了孩子后会遇到“入园难”“入园贵”;怕父母搬到新城市会出现“融入难”“生活难”……可是现如今,原野一家老少三代,都已深深地爱上了天津。
从安家落户到孩子呱呱落地,从远离家乡到把父母接到身边,天津这座城市的温情和实际举动冲淡了原野一家人的疏离感。“两个孩子,一个在黄港第一幼儿园,一个在欣嘉园第一小学,离家都不远。白天父母送完孩子回来,就可以去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参加活动,跟老伙伴们聊聊天。老少同乐,生活甜蜜。”原野说,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坚持普惠化
通过改革释放民生“红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市委、市政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释放更多民生“红利”。因为这份浓厚的民生情怀,天津拿出持之以恒的韧劲,锚定托稳“一老一小”幸福目标,一个个民心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在这里,人民的美好愿景逐步化作现实;在这里,每个人都拥有了“小确幸”与“大幸福”。
4间平房,总计300多平方米。在河西区南昌路45号院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4岁的杨富兴老人感受到了家门口养老的便利。
“这儿离家近,七八分钟就能到。就餐、健康检查、休闲娱乐等养老服务一应俱全。”杨富兴说,遇有急事,打个电话,工作人员三五分钟便可上门。
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的叠加现象,考验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需于民,群众呼声就是行动“哨声”!养老不愿离家,这是在天津老年人口中调查问需时97%老年人给出的答案。
2019年8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区召开推进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现场会,提出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市委、市政府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检视差距、整改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检验。要把初心和使命体现于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着眼于大多数中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探索党政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可持续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盼。
三年来,河西区积极推进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天津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天津市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养老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推进养老体系建设作出顶层制度设计,并建立了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
2021年,为了满足养老实际需求,我市全面施行新修订的《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突出居家社区养老基础地位,强调医养结合,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推动多种模式融合发展。《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促进我市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
把小型养老机构嵌入社区,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助餐、助洁、助急、助浴等多样化养老形式火了起来;开通养老服务热线,开启老年人便捷生活的服务窗口……老年人享受到的养老服务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同样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民生“红利”的还有家住河西区的“二孩”妈妈高霞。“出门几分钟就到了儿子的幼儿园,环境特别好,老师认真负责,每个月的保育费只有1590元,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满意。”高霞所说的河西区郁江溪岸幼儿园始建于2019年,不仅纳入河西区第十六幼儿园集团管理,还是一家普惠性民办示范幼儿园。
提到儿子的幼儿园,高霞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这份发自心底的“美”,与几年前大女儿入园时的“难”,形成了对比。“当年,公办园不好进,民办园上不起,真是愁啊。”这是高霞曾经遇到的难题,也是当时不少家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这些年,天津一直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但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百姓对高品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回忆起五年前的状况,曾多次参与我市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研究的市教科院副研究员翟艳深有感触地说。
2017年,我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大力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统筹指导学前教育改革。2019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我市“坚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公益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制度短板,堵住监管漏洞,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总体要求。
2019年,天津打响为期两年的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攻坚战。市级财政投入10亿元,两年新增学位13.4万个,全市学前教育学位总量达到36.67万个,学位总量可以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基本解决了“入园难”。同时,通过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全覆盖,对民办园实施税收、教师培训、租金、用地、一次性补助、分级补助等八项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入园贵”问题。目前,全市52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已成为公办幼儿园的有益补充。
推进智慧化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安全“守护神”
“一块远程监测手表,实时对我每天的脉搏、血压、步数等进行监测。有一次,监测到我心跳异常,立刻就有人给我打来电话,提醒我赶快就医。”今年72岁,家住河东区中山门和睦北里的崔恩来老人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健康还能时时被人牵挂着。
“多亏了居家卫士‘五件套’设备,让我婆婆逃过一劫。”说起那一夜惊心动魄的情形,曹颖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是一楼的居民家着火,我婆婆住在五楼,屋内的烟雾感知立刻报警,和平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把这一情况快速地通知我们家属,等我们赶到时,已经有人把我婆婆解救了出来。”
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和“互联网+养老”行动,制定实施《天津市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8—2020年)》等。日前,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我市和平区的“‘智慧+’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案例入选。和平区以“五件套、三平台、一热线”为切入点,建设8910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一条热线,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台,提供一键求助、可燃气体感知、烟雾感知、人体红外感知以及通话等五大功能。
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智慧护理床、远程监测手表……将养老与医疗、健康、信息技术等产业融合发展,天津借助智能技术为独居老人筑起一道“安全网”。
科技赋能,教育信息化也正在成为在园幼儿安全的“守护者”。
98399,这个数字是目前接入天津市幼儿园三级监控系统中的摄像头数量。近10万个摄像头,分布在全市2483所幼儿园和托幼点中。2019年,我市启动建设“幼儿园三级监控系统”,如今,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从滨海新区到山区、库区,全市所有幼儿园和民办托幼点的日常视频信息已成功实现实时采集,为所有幼儿构筑起一道更加密实的安全屏障。
智慧化让“一老一小”的安全更有保障。同时,也推倒了学校的“围墙”,打破了师生距离上的阻碍,为“一老一小”提供了一个无边界课堂,让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可以进行学习。
连日来,基于疫情防控需求,全市中小学生开启线上学习。在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4600节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实时可见,各类课程时长总计超3万小时。
在校园学习平台上,班主任通过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报告,了解学生的学情。大数据的背后是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精准分析,也是学校对每一位老师教学情况的精准分析。
在天津开放大学,针对老年人开设的在线课程达到17门。40节“跟我一起玩转手机”视频课程,受众达到了13万人次。无论是家门口的养老机构,还是线上平台,“手机课堂”都成为老年人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智慧化的天津,正在用数字技术为“一老一小”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安全的保障和公平的教育。
提升品质化
满足多层次需求赋能幸福生活
少年强,则国强;老年安,则家安。这“一老一小”,是一个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也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两端。
前不久,《2021年天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正式发布,这是我市第二年对外公布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在这份《报告》的“大排名”中,全市16个区学生体质状况一目了然。“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的体质,也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各区重视起来……”提到公布这样一项报告的初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事关个人成长、家庭幸福、民族未来。只有强健体魄、砥砺意志,才会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在校每天阳光体育运动至少1小时,成绩列入体育“中考”;体育课表“亮出来”、课程标准“晒出来”,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广大师生家长监督;出台体育作业家庭指南,为学生布置体育课后作业和假期体育作业;大力倡导各校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和专项运动队,专业运动员进校园指导体育训练,校级、区级、市级,各种体育竞赛丰富多彩……一系列真招实招,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从2019年至今,我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和合格率持续上升。对比2020年,2021年的优良率上升了23.71个百分点,达到43.64%,合格率上升了5.58个百分点,达到94.56%,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上升。”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教育、卫生健康、体育、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齐抓共管,启动防控近视六大工程,全市儿童近视防控工作同样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和初步成效。从2018年至2021年,我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5.12%,平均每年下降1.71%。
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多样化需求,天津通过做好服务上的“加法”、负担上的“减法”,让优质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人。
让养老变成一件幸福的事,就是要帮助老年人打通生活上的“堵点”“痛点”“难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重度失能人员的护理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中的最痛点。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对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将家门口养老机构服务延伸到老人家庭。河北区望海楼街道金田花园张明志,脑梗瘫痪在床多年,送上门的护理服务让老人一家摆脱了“一人失能,全家拖累”的老大难。
“推进养老服务,一定要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一直不变的工作思路。兴建幸福大院开启农村养老新模式。在武清区,85岁的吕敬合老人在晚年过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家门口的幸福大院,从健康讲座到膳食供应,从定期体检到休闲娱乐,托起了吕敬合和老伴儿的幸福养老梦。
“在拓展优质养老服务内容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是真的舍得投真金白银,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老人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困难老年人,按照轻、中、重度等级,分别每月给予200元、400元、600元购买养老服务(护理);对于80岁以上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在老人家食堂就餐时,给予助残补贴;持续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将补贴范围由2020年的分散特困对象扩展到低保、低收入救助群体;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重度失能人员及其家属长期护理事务性和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行动,通过“少助老”“老助老”等形式,擦亮天津志愿品牌,积极促进代际和谐,构建浓厚的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化为一幅幅现实的幸福图景。
“一老一小”美好生活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殷殷为民之情;更是这座城市对人民群众最深情的“告白”,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幸福之策。(记者 张雯婧 韩雯)
(责编:李丹、张静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