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问需于民农村路突破11万公里

2021-12-30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张丽 刘兴利

  

  新闻发布会现场

  12月29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近年来,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将“四好农村路”作为交通运输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的重中之重,紧紧依靠群众,扎实开展建设需求大调查,持续推动农村公路进村入户,全面加强农村路养护管理,不断创新农村运输发展模式,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继锐介绍,2021年,全省建设维修改造农村公路7060公里,全省农村路突破11万公里,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98%,实现了村村互通、村组连通、行政村内主要道路基本硬化,正在向组组互通的宏伟目标迈进。该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已经纳入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第一批试点省份,国家级示范市2个、示范县10个,2021年该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四好农村路”成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获表扬的唯一典型。

  需求导向,建档立卡,建设好农村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公路建设需求大调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全省农村公路“建档立卡”,实现了“一村一图”“一镇一图”“一县一手册”。

  1.高位谋划做部署。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交通发展,决策部署开展农村交通需求调查工作,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让农村路真正成为加强党建、凝聚民心的重要抓手。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编制建设需求调查手册,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流程、详述调查方法,并将调查工作与各级党委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党政领导、交通主导、乡镇政府负责、建制村和驻村第一书记具体落实、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共召开部署、培训会议130余场次,参会人员超过15000人。

  2.问需于民绘愿景。借鉴“精准扶贫”方式,该省精准掌握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全省各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在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条一条步量路线,一笔一笔手画草图,一点一点标记信息,然后交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农村路建设需求和先后序列,初步绘制农村公路建设“一村一图”。并在此基础上逐级汇总形成“一镇一图”“一县一手册”,全面、细致的绘制出人民群众期盼的农村交通。历时2个多月,全省达5000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参与调查,绘制手工草图9万多张,全景式构建了农村公路需求基础档案。

  3.科技赋能奠基础。充分利用高清遥感影像及图像处理技术,由技术支持单位会同各级管理部门和县、乡技术人员,将全省1000余张“一镇一图”描绘到高清遥感影像地图上,并进行矢量化处理、排布桩号,标注桥涵构造物、建设需求等关联属性信息,历时6个多月,形成全省农村公路基础电子地图和数据库,给每条路线建立“电子标签”、办理“身份证”,推动了全省农村公路数字化建设。

  4.完善规划保落实。基于人民群众需求,农村路建设总需求达到10万公里,结合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公路规划,切实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发展任务,确保做到“修什么样的路让群众说的算”。2021年底,共解决村组互联互通建设需求1.65万公里,村内巷道建设需求2.35万公里,1.4万公里油返砂改造需求全部销号。

  安全至上,养护为本,管护好农村路。

  全面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管,强化安全隐患整治,持续推进维修改造保畅通工程,不断健全完善管养体制机制,有效提升农村公路通行安全能力和服务质量。

  1.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将常态化质量监管作为重要工作,以“长度、宽度、厚度、强度”4项指标为重点,对今年在建工程质量进行督导和去年已完工程质量进行复验,抽检工程项目549项1439公里,检测各项指标44501点(组),覆盖所有县区和标段,实现省市监管制度化,农村公路检测指标合格率达到96.8%。严格落实桥梁工程师制度,加强桥梁巡查,特别是对老旧桥梁加强监测,发现危桥积极推动实施改造,共改造危桥185座,一二三类桥梁占比达到98.6%。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在全面完成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实施村道安防工程1500公里,全省村道安全隐患治理总量达到11500公里,安防设施完善率达到83%。

  2.大力实施维修改造工程。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45号)精神,按照不低于替代养路费部分15%的比例安排维修改造工程资金,每年约11亿元,强力保障维修改造工程实施。全面开展了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工作,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按照县道40%、乡村道20%的比重进行自动化检测,组织市县交通部门对剩余道路进行人工评定。依据评定结果,科学制定农村公路维修改造计划,优先安排通乡镇和建制村“畅返不畅”道路和建设需求调查中群众需求迫切的路段。全省实施维修改造工程3304公里,维修改造比重达到4.5%,技术状况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比重达到92%,有效确保了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水平。

  3.完善管理养护机制和模式。全面推行“路长制”。各县(市)政府均出台了推行 “路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路长管理职责,县、乡、村三级路长和县、乡镇路长办公室设置率均达到100%,全面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路长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两级主力作用,建立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专群结合、实用高效的管养模式。全省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覆盖率达到100%,管理养护专兼职人员达2100余名,养护工近17000人,切实做到了“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同时,探索建立了“路、林、水”综合管养、全域综合治理等农村公路管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管养能效。

服务为先,完善体系,运营好农村路。

 

  1.破解农村客运“开的通、留不住”难题。坚持公益属性,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与地方财政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统筹用好退坡资金、场站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强化资金政策支持,提高农村客运安全技防物防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购车、运营、保险、卫星定位及视频监控装置、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等方面给予奖补。强化监督考核,将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畴,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已连续12年保持100%。

  2.探索灵活多样的农村客运模式。坚持服务民生,以百姓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建成普惠均等、便捷舒适、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体系。宜公交则公交、宜客运则客运,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推动城市公交向乡村延伸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具备条件的实现全域公交。在客流较少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定制班线、区域经营、预约响应等组织模式,提高车辆利用效率。

  3.打造集约共享的物流发展模式。坚持融合创新,健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各类资源,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新模式。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站,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27条,客车日均带货16399件。培育农村物流品牌企业,引导交通运输企业与邮政、快递、农业生产、电商等企业跨行业联营合作,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全省乡镇快递服务覆盖率达100%,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扩大农村旅游覆盖范围,季节性开通乡村采摘、农家乐、丰收节等客运专线,保障乡村旅游高效便捷通达。

  李继锐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各项安排部署,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深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普惠农村公路网建设。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目标,继续依靠群众开展建设需求调查,补充完善建设项目库,集中推进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等农村基础公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骨干路网提质升级。二是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路长制”实施,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及村委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建立权责清单,落实相应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创新完善专群结合、优势互补的农村公路管养模式。三是持续提升农村运输服务品质。建立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客运服务提质升级,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集规划计划、工程管理、养护巡查、动态治超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省范围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数字化综合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