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

2020-04-07
作者:本刊编辑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无疑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且广且深的重大历史意义。随着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会从中更为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千钧之重。

  一、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和取得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在此之际,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显然不是一时之兴,也不是主观臆断,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和深化的客观需要,同时又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和深化的鲜明标志,深刻内含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逻辑。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70年,弹指一挥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神州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4倍。一个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东方巨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二商品消费大国、第二外资流入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国民收入2018年达到9732美元,用不到工业发达国家1/3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我们经过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的现代化建设历程。70年的辉煌业绩,有目共睹,举世公认;70年的艰苦奋斗,感概很多,思考无尽。人们尽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透视和解读,但有一点则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中国制度建设和治理是我国现代化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成功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现代化建设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历史进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制度文明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切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如此。如果现代化建设,没有制度文明建设,缺乏制度建设和治理,那必然是片面、畸形和不成功的。在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70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其间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和制度建设和治理息息相关,都有制度建设和治理的巨大作用,可以说这是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显而易见,在我国70年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就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应该说,这是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至理名言。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为什么制度建设和治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建设和治理的本质属性。制度建设和治理是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核心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我国7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某些重要环节的调整,引起生产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某些重要领域、上层建筑某些重要方面的变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正是从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党始终强调立足国情,立足实际,实事求是,适时并积极推进生产关系某些重要环节、上层建筑某些重要方面的调整和变革,这其中就包括积极推进我国各项制度的建设和治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讲,制度建设和治理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是题中应有之义和核心内容。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要求全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又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清楚地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围绕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轴”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显然,这里突出了“改革”与“治理”、“破”与“立”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改革、在“破”、的同时,必须搞好治理,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和治理问题由此突出出来。

  突出制度建设和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但也与制度建设和发展的特点规律有关。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制度的形成、制度的定型和成熟,是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成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是要一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的历史过程,要有经验的积淀,要经过历史、实践和时间的考验,从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制度建设和成熟定型又具有居后性、后来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改革“破”字当头,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在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的今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制度建设和治理,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是客观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由制度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其中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40多年的改革历史也充分说明,改革与治理、破和立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改革开放中,我们破除和否定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机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变革是深刻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尽管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和要求不同,但坚持巩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共同的、始终如一的,防止和避免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则是共同的、始终如一的,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有力地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特别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的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的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这充分说明,立足于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总体视角和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强化制度建设和治理,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改革的鲜明特征。

  三、制度优势也是价值观的优势

  任何制度都体现和承载着特定思想文化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意志,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企盼和价值追求,鲜明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制度的文化内核是思想价值观,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什么我们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深得人民的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建设和治理的文化软实力,就在于融入和体现于其中的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

  四中全会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概括为十三大显著优势,这些制度优势涵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毫无疑问,这既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价值观优势。因为,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充分体现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社会理想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制度建设和治理,具有法理性、刚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思想道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发挥制度建设和治理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发挥融入并体现其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优势,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凝心聚力,汇集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价值标准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近十四亿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我们需要的共同价值观。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治理深刻体现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在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的同时,要运用好其内在的文化软实力,重视弘扬其体现和承载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使其落地生根,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从思想文化方面推动我们制度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风云变幻、挑战频频,外部环境风险和考验的压力加大。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激荡也在所难免的。显而易见,在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弘扬制度优势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势,在多种声音中求共识、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积极应对和战胜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