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建设

2020-04-05
作者:郭树言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建成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巨大,成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复兴中华的里程碑。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建设,而三峡工程建设又成为改革开放的实验场和推动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三峡工程。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三峡枢纽工程,充分肯定了它的重大作用和历史意义。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是对三峡工程程高度赞扬,也是对建设者 极大褒奖。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充分展现了他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的崇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正值孙中山先生提出开发三峡设想100周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和毛泽东主席考察三峡工程坝址6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不禁使我们这些亲历亲为的“老三峡人”,心潮澎拜、浮想联翩。回忆起来,倍感亲切和自豪。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研究和决策

  三峡工程规模空前,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要不要兴建?何时兴建?是摆在中央决策层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科学研究,慎重决策。从50年代初到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国家动员全国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40年的研究、规划。鉴于工程的特殊性,也开展与国外合作研究。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外方只是聘请友好国家前苏联专家来华支援、帮助;之后,外方合作主要是市场化运作,合作研究比较多的是美国、加拿大。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研究,使我们找到了适合长江实际的、技术先进的三峡工程建设方案。

  ---新中国积极推进三峡工程研究和规划。20年代初,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开发三峡设想,国内外许多仁人志士付出了聪明才智。但是,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兴建三峡工程只能是“梦想”。 

   1950年2月,中央在武汉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着手开展长江综合治理工作。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长江,提出兴建三峡工程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设想。

  从1955年6月至1960年8月5年多时间里,先后有126位苏联专家来华,主要是协助、指导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等项目技术工作。

  1956年夏,毛泽东同志在武汉横渡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诗篇。

  1958年,中央对三峡工程的讨论达到高潮,一月中央南宁会议和三月成都会议都将三峡工程列入重要议程 。在成都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3月30日,毛泽东乘“江峡轮”考察了三峡坝址,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考察三峡,对三峡工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鉴于三年困难时期,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上三峡工程条件不成熟。为解决华中缺电问题,1970年,中央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并指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1989年8月全部建成。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为建设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推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三峡工程再次提上中央议事议程。

  得益于改革开放,1979年8月28日,邓小平副总理和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间水力发电和有关水资源利用议定书”,协议贷款20亿美元用于三峡工程。之后,与美国技术交流与合作逐年增多,直到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结束。

  1980年7月,邓小平考察了三峡库区、三峡坝址和葛洲坝工程。他指出,三峡工程“看准了就干”,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工程研究。198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原长江委)根据当时的研究资料,编制了蓄水位150米方案,坝顶高程175米,报国务院审批。

  1984年1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向中央写报告,申述“长办”方案坝高偏低,万吨级船队不能到达重庆港,提出蓄水位180米方案。同时,有的社会人士和专家对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领导人汇报重庆市提出的正常蓄水位180米方案,即中坝方案后说:“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准备。”“现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对头了。”为了做好移民工作“可以考虑把四川省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至此,兴建三峡工程已成定局,只是建设方案尚需论证、细化。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进一步论证。随之,中央决定由水利电力部牵头,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除小组成员以外,还聘请了21位特邀顾问。组织全国各方面专家412人,分为14个组进行论证,每个专家组中都有持不同意见的专家。

  在国内研究的同时,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合作进行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1988年8月,提出了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泥沙、地质等资料是充分和可靠的,质量符合国际标准;选择三斗坪坝址是适当的;工程不会使环境遭受大的危害。加方推荐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60米。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效益巨大,在技术、经济和财务方面都是可行的。建议早日兴建。这个方案为国内最终方案提供了参考。

  ---1989年5月, “长江委”根据各专家组论证意见,编报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最终建设方案。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正常蓄水位175米,坝顶高程185米;安装26台68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后改为70万千瓦),建设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安置移民103万人。这一年,我国改革开放已有1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18倍,国民收入增长5.78倍。国家总的形势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就为兴建三峡工程,在政治上、经济上,提供了前提条件。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国内国外大形势,适时做出了决策。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三峡工程建设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进行的,鉴于工程规模空前、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特殊性,中央摒弃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建自营”和“工程指挥部”模式,创新了领导组织形式,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实施”两分离的体制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稳步进行。

  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1993年1月,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是三峡工程最高决策机构。历任国务院三峡建委主任依次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朱基、温家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张高丽。截止2014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共召开了全体会议18次,对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二是企业层面,先后成立“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电网建设总公司(后并入国家电网公司),分别作为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的业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照市场化原则组织建设和经营,推行了业主负责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等新机制。这两个层面概括起来就是“政府宏观决策,企业市场化运作”,理顺了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种“国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及其实行的“四制”改革,为全国开了先例。

  正是由于工程建设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自始至终严格按设计安全有序推进。三峡工程分为枢纽工程(包括大坝、电站、通航建筑物)、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枢纽工程规划分为三期建设(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与之相协调建设):第一期工程到1997年,施工期5年,以完成大江截流为标志。第二期工程到2003年,施工期6年,以实现水库蓄水135米、首批机组发电以及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为标志。第三期工程到2009年,施工期6年,以实现左右岸26台机组全部发电、枢纽主体工程完建为标志。国家严格管控施工质量、进度和投资。每一期工程完工之际,都需施工方自验,业主方复验,国务院成立的验收委员会终验,写出验收报告。三个阶段的工程,都是质量保证、进度保证、资金按概算,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

  三、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三峡工程技术设计目标都在20世纪末期世界最高水平,既考虑了工程建设的需要,又考虑了当时世界上的研发能力,在需要与可能两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充分显示了中国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因此,建设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尤其是技术方面,是自然的,可想而知的。这就决定了三峡工程只能走科技创新之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国内研发,动员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奋力攻关,除参建单位以外,还有各有关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等;另一方面,通过“技贸结合”招标方式,从国外厂家引进先进技术。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压直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均采用“技贸结合”引进技术方式。这个方针取得了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技贸结合”引进技术的方式,被称为“三峡模式”,并推广到高铁、造船其他装备制造业领域中。三峡工程推动我国水电技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一张新“名片”,使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升级换代。现将主要技术突破介绍如下:

  ----三峡工程造就了大坝建设的世界奇迹。三峡枢纽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2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总量 2807万立方米,均为世界之最。为避免因温度变化造成大坝表层裂缝,夏季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采用了智能化的温控冷却系统,有效减少了温度裂缝出现。为快速浇筑,采用以架空的“皮带输送机”+ “塔式皮带机”入仓浇筑为主的方案,再辅以混凝土生产设备、吊装设备等,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连续浇筑的混凝土施工系统,创造了连续三年超越400万立方米、高峰年达548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形成了大坝混凝土快速浇筑的新工艺,实现了冷却技术的新突破。

   ----大江截流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三峡大江截流具有截流水位深、流量大,以及戗堤基础覆盖层深厚等特点,并且截流进程中不能断航,极大的增加了施工难度。创造了截流流量8480~11600立方米每秒、截流水深60米、上下游戗堤进占24小时抛投强度19.4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河道截流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建成世界水头最高和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船闸为双线连续五级船闸,主体结构段总长1621米。是当时级数最多,上下游水位落差最大,单个闸室最大(有效尺寸为:长280米、宽34米、最小槛上水深5米)的内河船闸。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解决了诸多世界级难题。比如,高边坡稳定、大流量高水头阀门水力学、超大型人字门结构和其启闭机制造、安装,以及船闸运行集中自动控制等。

  ----建成世界最大垂直升船机。升船机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技术,最大提升高度113米,最大提升重量1.55万吨,承船厢有效尺寸为:长120米、宽18米、水深3.5米,过船规模为3000吨级,世界之最升船机是三峡工程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是船舶的快速通道。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安全要求高,增加了设计、制造、施工难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完全掌握了巨型升船机核心技术。

  ----推动世界水电设备制造技术升级换代。三峡工程开工之际,我国只能制造30万至4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我国完全掌握了70万千瓦大型机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核心技术。截止2014年,我国企业自主设计制造的8台80万千瓦机组已在金沙江向家坝电站投产, 18台80万千瓦机组也在金沙江溪洛渡电站投产。正在建设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将安装12台85万千瓦机组,白鹤滩水电站将安装16台100万千瓦机组。截止2014年,全球前10大水电站,我国有5座;全球已建在建的127台7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中,我国拥有86台。

  ----建设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电力系统和调度通信系统。由于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建成,促成了除西藏、新疆、海南三省区以外的全国电网互联,大大提高了我国驾驭大电网的能力和水平。完全掌握了超高压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设计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积累了先进管理经验。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整体实现跨越式升级。

  ----推动世界水电建设标准提升。为确保三峡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专门编制了三峡工程标准。参考了世界各国水电工程的最高标准,和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形成了高于现行标准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110多项。树立了水电建设的“三峡品牌”,提升了水电工程的技术标准。三峡工程建设还锻炼了我国水电建设队伍,我国水电建设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输出了“三峡标准”,为世界水电建设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发建设三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TGPMS)。三峡工程签约合同量达6000多个。为实现高效管理,三峡总公司在吸收国外数字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实现了对三峡工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控制与管理,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四、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移民体制机制创新

  移民问题不仅涉及三峡工程能否顺利进行,而且,更涉及到移民的生计、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稳定。把他们安置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党和国家以及移民群众的共同目标。

  为妥善安排移民,国家实施了与以往工程移民完全不同的开发性移民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移民搬迁稳步、有序进行,胜利完成了131.03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其中19.6万农村移民出县外迁安置每一千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三峡移民。

  ---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 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动手较早,早在正式开工之前就进行了开发性移民试点,长达8年,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专门为三峡移民颁布并适时修订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并明确了“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行移民任务与移民资金包干政策,使移民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鼓励移民出县安置。

  --- 全国开展对口支援。由于移民任务艰巨,国家还组织全国19个省区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40多个单位,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方针,有力推动了移民工作顺利开展,收到了很好效果。

  ---调整工矿企业迁建政策。为应对新的情况,调整了受淹工矿企业迁建政策,鼓励和引导资不抵债、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依法破产关闭,相关企业职工也得到妥善安置。

  ----严格监管移民资金。建立了移民资金稽察、审计、监督网,以及移民工程质量检查、监理等监督体系,及时纠正移民工作中的不合规做法,保障了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的看,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搬迁是顺利的,成效显著。移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达到或超过安置地平均水平;库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库区总体和谐稳定,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库区。

  五、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投资体制机制创新

  三峡工程投资巨大,如果只靠国家财政拨款,三峡工程就无法上马。必须走一条新路,这就是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接轨的路子。实践证明,三峡工程投资、融资创新之路是成功的,既保证了工程需要,又使资金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概算以内。

  工程资金采取多种渠道筹集:一是国家注入资本金即“三峡基金”,从售电收入中提取,成为三峡工程投资的主要来源。从1992年起征收,征收范围为全国农业排灌以外的各类用电量(不包括西藏和国家扶贫的贫困地区)。二是企业自有资金:葛洲坝电厂发电收入和三峡电厂发电收入。三是企业在市场筹措的资金,包括:发行企业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三峡工程首次实行了“资本金制”,即国家出一部分资金,其余不足部分由业主筹措,自借自还,自担风险。这是重点工程投资的一大创新。

      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峡工程包括三峡枢纽工程、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静态投资概算(1993年5月末价格,不包括物价上涨因素及施工期贷款利息)为1509.46亿元,由于三峡工程施工期较长,考虑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和汇率变化等因素,预测的总体动态投资为2663.44亿元。根据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报告,工程决算总投资2220.18亿元。这些投资已经收回,到2014年,发电毛收入累计为2648亿元

  为什么三峡工程投资控制这么好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实行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投资控制模式,简单说就是在静态控制基数的基础上加当年的物价指数,作为结算依据。这样做既科学,又合理,解决了长期来重点工程多次调整投 资概算的弊端。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三峡工程稽察组,对工程的资金管理、建设进度和安全施工等方面进行稽察。向三峡建委提出报告,做出评价,适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这也是重大工程监督制度方面的创新,有利于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

  六、三峡工程巨大效益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保等巨大综合效益。不但如此,三峡工程推动我国科技水平提升发挥的重大作用,远远超出了长江流域,而且,超出了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成功建设,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千年大计,国运所系。

  ----防洪减灾确保荆江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西陵峡中段,坝基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具有建设高坝的地质条件。上游距重庆市660公里,下游距宜昌市葛洲坝水利枢纽40公里。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长2309.50米,坝顶高程185米(海拔高度),最大坝高181米,大坝两端为厂房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泄洪坝段居河床中部。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三峡工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能扼住上游洪水的咽喉,有效控制大坝以上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相应库容393亿立方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原来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荆江两岸群众再也不用冬天3个月岁修大堤,夏天3个月上堤巡查。2010年和2012年汛期 三峡枢纽科学调度,防御了两次大于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不再数百万人上大堤“严防死守”,有效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以及洪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防灾减灾效益明显。

  ----发电惠及十多个省市。电站建筑物由坝后式电站、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设计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其中,坝后式电站安装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地下电站安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电源电站安装2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三峡电站地处中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距离都在1000公里左右,为全国联网创造了条件。

  输变电工程承担着三峡电站全部机组满发2250万千瓦电力送出的重要任务,具有向华中、华东和广东电网送电的能力。最终建成规模为:500千伏交流变电总容量227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7280公里(折合成单回路长度);±500千伏直流换流总容量240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4913公里(折合成单回路长度);还建成相应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

  三峡电站从2003年开始发电至2015年,累计发电约9000亿千瓦时,惠及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等十个省、直辖市,覆盖受益人口6.7亿,创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折算减排二氧化碳8亿多吨,促进了受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使“黄金水道”变为现实。三峡工程的兴建,真正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有力地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一是修建通航建筑物- -双向五级船闸和一级垂直升船机,确保船舶安全、有序顺利通过大坝;二是整修航道。重庆至宜昌航道维护水深从2.5米提高到3.5米~4.5米 ,消除了109处滩险、37处单行河段、16处绞滩通行河段,“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历史。宜昌至武汉航道,由于枯水期三峡水库给中下游补水,增加了水深,并整治河道,也改善了航道条件,提高了通航能力。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使长江航道具备了万吨级船队和5000吨级单船从上海直达重庆的条件。船闸自2003年通航以来,年货运量已突破一亿吨,比蓄水前提高近5倍;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单位运输成本下降37%左右。

  ----建成我国最大战略淡水资源库。三峡水库蓄水175米时,总面积632平方公里,全长663公里,具有兴利调节库容165亿立方米。由于对库周以及水面实施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强了水污染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自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水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保障了长江流域供水安全, 改善了中下游枯水季水质,有利于南水北调等。三峡工程建成前,中下游枯水期平均流量3000—3500立方米每秒,生产生活用水紧张,缺水大中城市60多座、县城150多座。工程建成后,枯水期下泄平均流量为6000立方米每秒,大约比以前多一倍,使长江中下游水量、水质明显改善。

  ----促进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环境问题,国内外都很关注。应当说,利弊并存,但是,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除防洪减灾外,三峡工程节能减排效益十分可观,按照三峡电站设计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折算,相当于每年少燃烧标煤3528万吨,减排大量废气、废渣。同时,由于航道条件改善,船舶单位耗油大幅度下降,吨公里平均油耗下降三分之二左右,相对减排了废气。当遇到中下游河段干旱、重大水污染事件、重大海损事件(船舶搁浅、沉船等),鱼类自然繁殖、上海遭遇咸潮等紧急情况时,还可进行应急生态调水。

  还需要指出的是,三峡工程推动我国科技水平提升发挥的重大作用,不但远远超出了长江流域,而且,超出了水电工程。一是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和冷却施工技术,已经推广到奥运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土木工程、固井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中。二是深水围堰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已经推广到交通、市政、矿山、环保工程等多个领域,比如江苏润扬大桥、深圳地铁、马来西亚地铁等国内外基础设施工程中。三是TGPMS管理系统已应用于大型工程建设如奥运工程水立方、京沪高铁、北京大兴新机场、宝钢集团等工程项目中。四是水电技术走出国门, 不仅使我们在世界水电市场抢占了先机,在政治上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三峡工程作为世界水利水电工程的创举,也不是十全十美,“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哲学智慧,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作者为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