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智库建设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两年多的时间来,上千家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表明,中国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撑来解决面临的诸多重大现实问题。但在“智库热”的背后,我们应该有一些“冷思考”,以让中国的智库建设走上一条平稳、健康的发展道路,避免不应有的失误。
中国的智库建设,一定要避免前些年高校发展曾经出现的“有大楼、无大师”的问题,不能“有智库、无智力”,一定要让我们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以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民众的福祉提供足够的“智力保障”。
智库的功能和任务是什么?
原来智库的主要功能是为政府和国家服务,为政府的决策服务。到21世纪,我们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为政府的决策提出更加客观并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让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透明、合理。另外一个,智库要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知识和智慧,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发出理性的声音。中国的智库建设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井喷式”发展之后,尤其应该明确这个重大的发展方向。
曾几何时,中国的智库绝大多数都是官办的。无论是政府机构所属的智库,还是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库,都是依靠政府预算来支持研究。这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资助智库发展。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但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从智库本身来讲,我们要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拿出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从政府和捐赠方的角度来讲,要更加善于和乐于倾听智库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紧密的互动过程。
在中国智库运行的具体制度性安排上,一定要在坚持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在政策讨论中保持独道公正,要避免成为特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怎样建好中国智库?
首先强调问题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要强调经世致用,而不是单纯炒概念、玩“新词”,提空洞的设想。这些年来,很多智库提了很多的倡议,报纸、电视等媒体也在宣传连自己都不明就里的空洞概念。但问题是,这些概念和倡议能在多大程度上加以落实?而国内和国际受众又听懂了多少?
今天,中国经济进入到深刻的转型期。中国如果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任务,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土争端怎么处理、贸易纠纷如何解决、战略互信如何构建?如果不以现实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只提出一些漂亮的口号,我们会面临很多的挑战,甚至是越来越困难。
二是要丰富议题设置,拓宽我们的视野。国际问题研究,坚决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所谓的“地缘政治”上面。如果只聚焦在传统议题比如地缘政治、大国关系、周边安全方面,我们会忽视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这种视野的狭窄,会让思路同样变得狭窄,丧失很多可以选择的路径。
很多人认为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当中受到重创,甚至在大讲特讲美国的衰落。但奥巴马在8年时间里,通过引领世界新能源、新军事和新工业革命,使美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新的跃升。而俄罗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地缘政治上和领土争夺上。目前显而易见的是,俄罗斯在新能源和新工业革命中正日益被甩到全球劳动分工体系的边缘位置,丧失了非常重要的发展机会。夺回克里米亚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俄罗斯人的大国自豪感,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广袤国土尚且得不到有效开发的情况下,多了克里米亚又能如何呢?
第三,中国智库必须改变书斋式的、闭门造车的方式,走出去,走到现实生活当中,走到社会当中和国际当中去。一方面要为政府和领导服务,另外一方面要为中国社会和民众服务。中国面临的农村问题,计划生育的问题、三农的问题,城镇化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哪些路径我们应该思考?“一带一路”在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赢得很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但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可以想象出来的,而是要通过艰苦的调研得出来的。现在很多学术代表团在国外只能停留三五天的时间,这样的走马观花,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对话来和外国的专家交流。走到基层、走到农村,走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山山水水当中,以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破解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这才是中国智库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理应发挥的作用。
智库建设要有科学维度、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
我们的研究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出发、考虑问题,只考虑自身的想法。但是理想的实现和政策的推进,都要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当中来进行。如今对于中国来讲,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要明白真正的世界潮流在向哪个方向发展。要有一个完整的历史观,今天的中国是从5000年的泱泱文明当中延续下来的,是近代以来从受辱的过程当中走过来的,未来中国要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复兴的大国,我们有哪些历史经验应该汲取,避免原来犯过的错误?这些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另外,我们的研究要时刻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基点。只有在这三条坐标轴形成的立体空间当中,中国的智库才能获取足够的成长空间。
智库建设要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性价值,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智库的建设,离不开专家学者和每一个研究人员创造性的发挥。首先,我们有很多的国际经验需要汲取,也要将中国优势发挥出来,要逐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员、企业家、学者的“旋转门”模式,让知识、经验和实际操作得到紧密的结合。二是要不断提升学者自身的素养,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是品德和情操。中国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今天很多的学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我炒作上面,放在当“轿夫”和“吹鼓手”上面,没有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三是海纳百川,充分吸引国际人才来为中国的智库建设服务。最后一个是优化管理,包括财务制度和出国的管理等等,一定要把学者、把智库研究人员作为创新的主体而不是工具。只有这样,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