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之前,我们一般讲“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现在又加上一个文化自信,构成了“四个自信”,而且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什么这么强调文化自信呢?
我的体会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今天,是我们自信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道路是一个大概念,全方位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领域,更多的属于精神层面。因此,讲道路不能不讲文化,讲文化则不能不指向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理就是这么一个理。要问为什么?还可以说得具体一些。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
中国道路是从哪里走出来的?由远及近地说,它经历了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这样几个阶段的总结和选择,才形成共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总结和选择,毫无疑问,都呈现着思想理论的先导和引领风景,跳荡着价值观的追逐和淘洗浪花,积累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果。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做出的选择,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讲清楚这一点,人们很容易体会,中国道路既是政治选择,也是文化选择;中国道路既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讲清楚这一点,我们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高地和文化依据。
第二,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
一个人要在路上走得像模像样,顺利接近目标,得有精气神。沿着中国道路去接近和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精气神。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是走好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主要表现在树立方向引导、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资源、倡领道德新风、激发向上力量等方面。
我们今天说的中华文化,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它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设想,如果弱化了这三大文化体系的支撑,中国道路还走得下去吗?即使走得下去,也不知走向了何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他还具体地说到,走中国道路,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导,历史经验的镜鉴,文学力量的推动。这样的现实要求,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这三大文化体系的研究、培育、弘扬和实践,与现实要求还有距离;而实现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形成合力和共识,体现中华文化的气概风貌和整体魅力,进而为中国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就更有距离了。
第三,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
不同文明类型各有自己的优长,建构在自身文明基础上的国家道路,各有各的理由。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雨,中国道路日益彰显出它在促进发展稳定方面的优势和长处,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不能不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人民心中那股特有的精气神,得益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益于中国梦和美好前景的召唤,得益于人们在现实奋斗中的获得感日益增多。
毛泽东讲社会主义是“可亲的”,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便是从道德情感角度来揭示中国道路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中国道路传承和弘扬了让老百姓有情感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因而拥有特殊的精神优势和道德高地。中国道路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之相应的是要让中华文化塑造和提升人们的道路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是把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中华文化要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强大作用,对内对外虽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蕴涵的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毕竟就在那里。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没有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不讲中华文化故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目的是讲好中国道路故事。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