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等技术综合地应用于城市改造中去,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智慧城市不仅要有序发展,还要创新发展。通过政府、企业的不断参与,优化整个产业。中国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中的信息化向智能化过渡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014年 8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这是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业界反响平淡,这种情况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智慧城市建设是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等技术综合地应用于城市改造中去,但是由于这些技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一些其它的原因,使得许多企业在产业外徘徊,没有完全参与进来;另外,政府虽然很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由于政府各个部门,如发改委、工信部、城乡建设部等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统筹与标准,也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导致中国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有些混乱。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波折。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是正常规律。对于这种情况,政府也在逐步整合,2014年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外,还有一些部委下属部门在联合整合一些标准等。
此外, 据统计,2014年我国有50%左右的有关城市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考虑到我国信息化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乐观预测,当前我国具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的城市比例不应该超过30%。这就意味着,有些地方现阶段并不适合建设智慧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下,这其中许多城市都是随大流地申报了智慧城市。现在,在部委联合的趋势下,智慧城市建设也在逐渐理性下来,这种情况下,三批试点业界反响平淡是正常的。
智慧城市建设五要素
智慧城市是人类建设未来城市的一个发展方向。有五个指标来衡量,即安全、高效、和谐、绿色,最后达到智慧,这是较高的要求,且是一个长时间的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模式。
以北京为例,GDP总量相当大,在我国具备最高的科技水平,最顶尖的高等院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也是全国最好的,许多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也在北京。可以说,放眼全国,北京具备很好的发展条件。但是城市管理不仅需要这些硬件,还需要一些软件,否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具代表性地,北京的交通拥堵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没有效率,办一件事情本身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由于交通拥堵便会需要更长时间;另外,堵了以后也会造成不安全,会加大PM2.5等有害物的排放,引发雾霾等问题。其他如煤气爆炸、交通事故、道路塌方等问题的频发,也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和谐,更谈不上智慧。因此,一个城市,应该把安全摆在第一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把安全当成第一要义。
还有绿色,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节能减排是很重要的。生产力在不断提高,排出来的污染气体也在不断增多,能源也在不断消耗。从这个角度看,城市真的是一点也不智慧,要知道,在中国,能源是非常缺乏的,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想办法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会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管理的必备要素。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很多城市只是盲目跟风地建设智慧城市,没有考虑城市本身的定位。动辄投资一百亿、两百亿,城市之间比钱数、比规模,既没有分析自己城市的特色,又缺乏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支持,这肯定是不行的。
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必须从领导人的思维来决策这个城市的定位:是农业城市还是工业城市,抑或是旅游城市,要突出城市本身的特色。小城市,交通不拥堵,就没必要做智能交通;大城市,拥堵严重,智能交通就成了必须要做的项目;有的城市没有旅游资源,就不要去做智慧旅游;像张家界、九寨沟这些地方,就可以做成智慧旅游城市。在对城市进行精准定位后,再起一套班子进行顶层设计,之后分部门层层分派任务,把城市各部门、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建立一个有序的、和谐的、系统的网络构架,这才是智慧城市。
中国国情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是自上而下,这叫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完成之后,最佳方案是把顶层设计好的方案公布于社会,让企业来投标。智慧城市一定要以企业投资为主。智慧城市总体方案,有益民生且符合经济发展形式,这样的方案一定是有前景的,这样企业就愿意参与进来,敢于投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应用
什么是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产业和物联网应该为智慧城市服务,而城市里面搞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借用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支撑,所以它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关系。
现在我们所说的智慧城市建设或者物联网应用,一般都是涵盖十多个理念,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能家居等等。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可以引入“行”;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特别是老年健康服务,像心脑血管疾病隐患预警、亚健康状态预警等,可以引入“医”;食品溯源,引入“食”,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溯源,产品的溯源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通过溯源就可以知道;还有智能家居,让人们住的舒服,健康的生活,引入“居”;这些应用都是以人为核心的。
在此之外,智慧城市、物联网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应用。这些应用的表征就是“让物品开口说话”——桥梁、飞机、轮船、火车等事物存在隐患时,通过智能仪器,可以自动预警,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这种应用拓展到自然界,可以实现对自然界灾难进行预警。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在发生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可以在地底安装传感器,当土壤蓄水量临近危险值时,提前发出警报,避免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成型的应用案例。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下的人才培养
虽然,目前全球范围内均在建设智慧城市,众多企业都参加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队伍中,但其也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在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以及各个细分领域、各领域间沟通协同等方面的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根据教育部信息统计,2014年全国85所高校获批新增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目前我国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达350余所。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人才短缺则是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壮大,高校人才培养亟须与产业接轨,“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物联网行业人才将会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
从实际情况来讲,物联网人才培养,是需要科研单位、高校相结合,从而迎合企业的需要,培养出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综合型素质人才。此外,非名校的生源要和北大、清华等名校竞争,就更要加大物联网等新兴市场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跟国家政策、时代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评判标准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必须紧跟实际,才能不断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
智慧城市建设有起点无终点。对于智慧城市的“智慧”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界限。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都是近几年出现的,谁都无法预计再过三五年,又会有什么新事物、新技术出现。但是不变的是,这些东西都将为人类社会服务。这样看来,城市,没有最智慧,只有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