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这片山里跑着长大,知道山里人的艰苦,也知道娃娃们心里缺什么。”站在幼儿园门口,张楠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语气平静却坚定。
在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的群山褶皱间,一条条蜿蜒小路通向大山深处,也通向一群孩子的童年。在这里,有一所朴素却充满欢笑的幼儿园,更有一位用爱与坚守点亮童年的教师。她叫张楠,土生土长的金锁关人,是镇中心幼儿园大班班主任,也是孩子们口中“比妈妈还亲”的张老师。
作为本地人,张楠深知这些孩子的困境。在所带的班级里留守儿童占比超过七成,许多老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全,更别提参与家庭教育。
“咱是本地娃,听得懂方言,也懂他们家里的难处。”于是,她自创“家园共育视频课”,用普通话录制儿歌教学、手工教程,发到家长群里;每逢节日,她组织“云端亲子会”,让千里之外的父母通过屏幕听孩子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
走进教室,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五彩斑斓的手工作品墙上。一幅手工作品旁边备注着:我想把这个作品送给妈妈,祝她节日快乐,这是留守儿童程晔岷的作品,也是张楠每天用心守护的缩影。
为了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张楠都会走访每一位学生的家中,在她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每个学生的信息,翻开那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关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每学期幼儿疫苗接种状况;每月幼儿出勤状况;每一年孩子们的体检状况;幼儿保险续保日期……”每一条备注背后,都是一次无声的奔赴。
“她不是外来的‘帮扶老师’,她是咱金锁关的女儿。”园长姜利利感慨道。正因为这份血脉相连的乡土情结,张楠总能精准捕捉每个家庭的细微需求。
而在孩子们眼里,张老师是魔法般的存在。“她能让枯树枝变成望远镜,让泥巴变成小动物。”
近年来,金锁关镇中心幼儿园将家乡的四季风物融入课程,开发出“悦禾自然课”:春采野菜识植物,夏观虫鸣探生态,秋拾落叶做拼贴,冬踏雪迹寻脚印。原本枯燥的认知课,变成了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探险之旅。张楠老师结合园所文化、幼儿兴趣需求、成长需求把课堂变成探索世界的乐园,将牵挂化作连接亲情的桥梁;以五载春秋,在方寸教室里耕耘希望。
夕阳西下,幼儿园的大门缓缓关闭。张楠蹲下身,帮最后一个孩子系好鞋带,轻轻拍掉他裤脚的尘土。“老师,明天见”男孩仰头向老师告别。
如今,张楠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成了同时教师学习的榜样。每周教研会上,她总是第一个发言。辖区内组织搭建帮扶培养机制,她与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帮扶,助力幼儿园保育工作高质量开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23年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幼儿园保育员专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2024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托育技能大赛,获个人三等奖,团体二等奖,各类荣誉证整齐的摆放在办公室的一角。
群山静默,晚风轻拂。一位土生土长的女儿正以最柔软的方式,重塑着教育的意义,她像一盏不灭的烛火,在乡土深处静静燃烧,照亮了一双双渴望被“注视”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