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敲打着金锁关镇的每一寸土地。当防汛的警报拉响,全镇上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与急促雨声相伴的,是无数党员干部沉稳而坚定的脚步,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桩桩看似微小的“小事”,汇聚成守护群众安宁的最强屏障。
纸坊村:“雨下得越大,心越要放细”
午后,雨势骤然加大,天色阴沉得如同傍晚。纸坊村包村领导望着窗外没有丝毫停歇迹象的雨幕,眉头紧锁。“不行,中午去的那几户山顶的老人家,我还是不放心,得再去看看!”话音未落,她便抄起雨伞,带着村干部一头扎进了雨帘。
山路泥泞,每走一步,雨鞋都会陷进深深的泥窝。来到独居的老党员郑永昌家,她顾不上拍打身上的雨水,连忙问向老人“叔,雨太大了,晚上可千万别出门。屋里漏不漏水?吃的菜还够吗?”她一边问,一边仔细检查屋角的墙壁和屋檐。“放心吧闺女,中午你们刚来看过,我这心里踏实的很。”郑永昌的话让她稍感安心,但临走前,她还是反复叮嘱村干部:“这几户是重点,夜里值班电话要畅通,随叫随到。”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难,但他们的脚步却更加坚定,因为肩上的责任,比脚下的泥土更重。
石头坡社区:“一扇小窗,打通的是民心”
“玉华小区13号楼门口滴滴答答一直漏水,老人孩子出入有隐患!”石头坡社区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的这个问题,立刻反馈到社区。包抓领导立即带人现场查看,发现症结在于二楼窗外一个狭窄的公共平台——杂物野草堆积,堵住了本就不粗的排水管。
清理是唯一的办法,但平台唯一的入口,是楼道里一扇仅有半米见方的小窗户。面对这个“难题”,没有一人退缩。“我来!”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搬来板凳,侧身艰难地从小窗钻了出去。窗外平台湿滑,空间逼仄,她半蹲着,一点点用手清理着淤积的杂物和顽强的野草,当最后一把垃圾被清出,积水“哗”地顺畅流下时,围观的居民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掌声,是对“小事”不小看、难题不回避的工作态度最直接的点赞。
新街社区:“雨可以挡住路,但挡不住关怀”
在新街社区入户走访时,包抓领导发现行动不便的杨亚丽正为一件“小事”发愁:常吃的降压药快没了,可这雨天出门买药成了大难题。“姨,您把药盒子给我,这事交给我们!”社区干部当即记下药名,冒雨赶往药店。问题解决了,但思考没有停止:辖区内像杨阿姨这样的老人还有多少?
一次迅速的摸排随即展开。果然,多名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都面临着类似的汛期就医购药难。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重点。新街社区党总支迅速行动,联动玉华卫生院、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在新街社区开展了一场“关爱老年人”免费义诊活动。量血压、测血糖、常见病咨询、代开常用药……雨还在下,但温暖的关怀已经送到了老人们的心坎上。
瞬间背后:是贯穿汛期的坚实守护
这些散落在不同村(社区)的温暖瞬间,并非偶然。它们是金锁关镇在整个汛期工作中,一以贯之的责任与担当的缩影。连日来,面对持续不断的降雨考验,金锁关镇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用坚实的行动构筑起一道全方位的防汛安全网。
责任,在坚守中常态化。整个汛期,镇党政主要领导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一线,靠前指挥;包村领导干部、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组成的防汛体系持续高效运转,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个地质灾害点、山洪风险区和需要关怀的群众家中。
安全,在执着中得到保障。“应转尽转、应搬尽搬”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贯穿汛期的坚决行动。每一次雨情加强的预警背后,都是一次次耐心的劝说和果断的转移,确保危险区的群众都能及时得到妥善安置。
防线,在持续中愈加牢固。对群众房屋、主要道路、河道的巡查监测日夜不停;应急抢险队伍始终保持临战状态……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严谨排查、常态化的应急准备,才为前端那些动人的故事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
雨情不止,守护不息。在金锁关镇,防汛工作不是特定某一天的突击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的使命与担当。这些涓滴之力、凡人微光,正持续汇聚,成为这个雨季里守护百姓安宁最温暖、最可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