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眉县兄弟果业:“废柴变宝”厚地模式下小枝条撑起生态增收“大文章”

2025-09-22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根平

  9月19日,第三届中国猕猴桃博览会在陕西省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产业园区拉开帷幕。来自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商,国内主产区市县党政领导、头部采购商及眉县果业企业代表共 200 余人齐聚“中国猕猴桃之乡”,以猕猴桃为纽带,共商产业合作,共拓国际市场。

  作为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眉县的种植规模堪称“硬核”—— 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超 30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七分之六;全国每 7 个猕猴桃中就有1个来自眉县,全世界每10个猕猴桃中便有1个产自这里。然而,庞大的种植面积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每年冬剪后产生的大量残枝败叶,成为困扰果农与乡村环境的一大难题。

  “这事儿我们早有预判,前几年就开始着手破解了。”陕西兄弟果业负责人刘军斌的话里满是底气,他回忆起去年冬天的热闹场景:“去年 12 月,汤峪镇郝口坡村的村民们开着几十辆三轮车,每辆车都装满了猕猴桃枝条,齐刷刷地排在宝鸡眉县兄弟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收购点外。村民杨雪雪攥着刚结算的货款,笑得合不拢嘴——曾经没人要的‘废柴’,真的变成‘宝贝’了。”

  昔日“废柴”成难题,今朝技术破困局

  每到猕猴桃冬剪季,眉县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总会堆起成片的枝条。这些曾经用来烧火的“硬柴”,随着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电气化推进,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它们不仅挤占空间、影响村容村貌,更有人图省事直接焚烧,既埋下火灾隐患,又让烟雾污染空气。“又脏又乱,清理起来费工费力,成了果农的‘心头愁’。”刘军斌坦言。

  为破解这一痛点,2022年,兄弟果业主动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力量与陕西厚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厚地模式”:将猕猴桃枝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粉碎,加入特制微生物培养物后,与牲畜粪便混合堆沤。在微生物的“催化”下,果树难吸收的粗纤维、木质素等高分子有机物,逐步转化为易吸收的低分子有机物,最终腐熟成优质生物有机肥。

  生态效益与增收双赢,小枝条变“金疙瘩”

  这套“变废为肥”的技术,带来的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红利。一方面,生物有机肥能显著提升果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肥效可延长3个月以上,让果树树势更健壮、抗病性更强;结出的猕猴桃果个齐整、果形端正、着色鲜亮,商品果率提升8.5% 以上,真正实现“以肥养树”的生态循环。

  另一方面,“废柴”成了果农冬闲增收的“金疙瘩”。去年,村民杨雪雪不仅卖掉了自家5亩地的枝条,还主动收集邻里懒得清理的废枝,短短10天就净赚2100元。在她的带动下,100余名村民加入“拣柴大军”,开着三轮车走村串乡“拣钱”。“今年我们会继续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帮更多果农实现额外增收。”刘军斌说。

  龙头企业领航,筑牢产业根基

  作为“厚地模式”的核心推动者,兄弟果业扎根秦岭北麓太白山脚下,自 2008 年成立以来,已成长为集猕猴桃种植、贮藏、销售、农资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龙头企业,为模式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力硬核:企业占地 58 亩,建成 70 座猕猴桃贮藏冷库(年贮藏量 8000 吨)、2条自动化分拣线(年分拣能力超 5000 吨),年销售量达 2 万吨,资产总额达6530万元;

  布局广泛:在汤峪镇郝口坡村、豆家河等周边村落,建成8320亩社会化服务托管基地;在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市,开设10个直批市场、12个农超门店,打通产销链路;

  口碑过硬:先后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旗下“大爷海”猕猴桃入选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行业标杆。

  从“废柴堆积”到“循环生金”,眉县“厚地模式”用一根小小的猕猴桃枝条,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为果农开辟了冬闲增收新渠道,更推动猕猴桃产业向绿色、循环、可持续方向高质量发展。这篇“小枝条”撑起的生态增收“大文章”,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