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靖边:1.3亿元低效资产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2025-03-26
来源:榆林日报    

  从智能大棚里的“数字秧苗”到智慧牧场中的“肉牛耳标”,从丹霞秘境里的“小米传奇”到县城中心的“租赁经济”……2024年,靖边以县、镇、村三级联动破局,82座大棚孕育出9200万株幼苗,5000头肉牛踏响产业升级鼓点,50万游客带火“丹霞经济”,1.3亿元低效资产重焕生机,18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益突破7692万元,同比增长超40%。

  雨禾育苗基地工作人员查看幼苗长势。陈治武 摄

  靖边这片曾因资源依赖被贴上“传统”标签的土地,正以“盘活”为笔,书写着“资源活—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三部曲。

  破局:低效资产变身“共富田地”

  2020年,新桥农场将废弃大棚整修后租赁给雨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引入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系统,打造出靖边县最大的集约化育苗基地。

  2024年,该基地全年育苗9000万株,可满足21万亩蔬菜种植需求,辐射内蒙古及榆林周边地区,带动200余名附近村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2万元。

  56岁的贺金英常年在这里打工,她说:“过去守着撂荒地发愁,现在家门口就能一月挣4000元!”她的笑容背后,是靖边“镇级统筹+村企联合”的资产盘活新逻辑。

  新桥农场副场长张萌算了一笔账:农场闲置资产租赁年收益超120万元,集体有了租赁收入,群众在合作社打工致富,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

  这样的“复活记”在靖边并非孤例。2024年,该县实施县、镇、村三级联动,建立“一资产一方案”管理机制,创新“托管经营、企业租赁”等模式。全县连片盘活66处低效资产,新增集体收入1300万元,废弃厂房、闲置土地变身“共富田地”。

  进阶:“一镇一园”解码产业共生

  在中山涧镇肉牛养殖示范园,负责人罗鹏春的“养牛经”透着科技范儿:“每头牛佩戴电子耳标,进食量精确到克,肉质提升20%。”这座占地24亩的现代化肉牛养殖示范园整合5个村集体资源,成立联合总社,以基础设施和种牛作价600万元入股,构建“保底收益+利润分红”机制。2024年,净利润突破150万元,带动全镇玉米种植面积扩至3.5万亩,饲草收入户均增加1.5万元。

  “一镇一园”战略下,靖边全域掀起特色产业的发展浪潮。

  镇靖镇引进海南金香玉蜜瓜,建成千亩设施农业园,亩收益达1.8万元,金香玉蜜瓜订单式直供超市,年销售总额突破4800万元。龙洲镇打造“小米+旅游”双引擎,建成农旅融合产业园,可实现深加工产品20余种,地椒味锅巴年销800万元,带动3200户农民嵌入产业链。红墩界镇创新“五户联保”养羊模式,全镇杜泊羊存栏量超5000头,预计五年滚动收益可达500万元。

  2024年,全县“一镇一园”覆盖18个镇,形成“种养循环、三产融合”的产业矩阵,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41.8万元。

  跃迁:农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龙洲镇波浪谷景区,游客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转身进入“龙洲缘”小米产业园,将金黄的小米锅巴塞满行囊。2024年,龙洲丹霞地貌景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文旅与农业的融合让“流量”变“留量”。

  这场融合实验不止于龙洲镇。小河镇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会议旧址研学路线,配套千亩果园采摘基地,年旅游收入超300万元。黄蒿界镇盘活16处采摘园,发展骑行、垂钓等休闲生态游。城区张家畔村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租赁经济”,南关市场、紫靖城酒店年租金收入达220万元,村民人均资产达到27万元。

  “美丽资源”正在转化为“美丽产值”。2024年,靖边农旅融合项目带动就业1.2万人,相关产业收入占集体经济总收益的38%,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