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往往藏匿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中。在陕西铜川药王山,一场延续千年的庙会,以“祭祀药王”为核心,将信仰、民俗、商贸与养生文化熔铸成一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这座因孙思邈而兴的圣地,不仅承载着对“药王”的敬仰,更以烟火气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出鲜活的力量。
从庙会烟火中窥见信仰的传承
药王山庙会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清时期发展为融合祭祀、商贸与娱乐的全民盛会。北宋时,宋徽宗亲题碑文,将孙思邈敕为“妙应真人”,并定下“秩而祀之”的制度,使庙会从民间自发活动升格为官方主导的文化仪式。千百年来,每逢农历二月二,耀州城内“香烟缭绕,钟磬喧天”,关中地区百姓“裹粮跋涉”而至,以“一炷清香、一条祈福带”表达对健康与平安的朴素祈愿。这种跨越阶层的集体信仰,既是“医者仁心”精神的延续,也映射出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医道的尊崇,在烟火缭绕中化为永恒的精神纽带。
民俗狂欢: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达
庙会的烟火气,更在于其包罗万象的民俗活动。从秦腔社火到非遗展演,从“药王巡山”快闪到汉服NPC对答,药王山庙会始终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舞台。明清时期,庙会“昼夜经月余不绝”,舞狮、龙灯与铁渣花火点亮夜空,戏曲声、叫卖声与祈福声交织成市井长卷。而今,这一传统被赋予了新内涵:游客既可体验元代壁画探秘、中草药香包,亦能在养生市集品尝“药食同源”的铜川美食,甚至跟随专业医师研习八段锦与太极拳。民俗的嬗变,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标本,而是扎根于生活的活水,在互动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中医药文化: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
孙思邈的传奇,为药王山庙会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核。他编纂的《千金方》开创疾病分类与症候记述之先河,其“大医精诚”的理念至今被奉为医德圭臬。庙会中,中医义诊、理疗体验与养生茶饮的推广,正是“药食同源”思想的当代实践。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文化已突破地域界限:游戏《逆水寒》将孙思邈设计为“针灸疗毒”的BOSS,让年轻一代在虚拟世界中感知中医智慧。中医药文化从庙会的香火中走来,借由现代媒介走向世界,印证了传统文化“越民族,越世界”的永恒魅力。
烟火气的现代启示: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构建
药王山庙会的生命力,源于其对“人”的关怀。无论是古代“万人空巷”的盛况,还是今日“旅游专列”的开通,庙会始终是凝聚社区的纽带。2025年的庙会中,“免费剪龙头”与“公益讲解”等举措,让传统文化褪去神秘色彩,以亲民姿态融入日常生活。这种“烟火气”,实则是文化认同的具象化——当游客手持集章卡穿梭于古柏苍翠的山道,当孩童在拓印十二生肖时发出欢笑,传统文化的基因便悄然植入血脉,成为构建文化共同体的基石。
毋庸讳言,药王山的千年香火,照见的不仅是孙思邈的医者仁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绵延的密码。从祭祀仪典到市井狂欢,从古籍经典到数字传播,传统文化始终以开放之姿拥抱时代。正如药王山二月二庙会所映射的,唯有让文化回归生活,让信仰扎根烟火,方能铸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长河。(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