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翰文院·艺术文化产业学院揭牌 赋能文化产业新发展

2025-03-16

  智慧中国讯 3月16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翰文院·艺术文化产业学院开院庆典在安宁职教园区盛大举行。省、市相关部门及安宁政府领导,宣传、文化、教育各界嘉宾,校企合作企业家代表、非遗传承人以及师生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该学院以“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研发、社会服务”为核心,立志打造成为面向云南、辐射全国的艺术文化产业人才培育高地。

  深化产教融合,契合云南发展战略

  庆典现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钱素平指出,艺术文化产业学院的成立,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美育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尝试。学院紧扣文化创意产业需求,投入近2亿元建成4.2万平方米的艺术文化美育教育大楼,并搭建“翰文院·艺术文化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已汇聚12家品牌企业,组建“艺术文化产业-专家智库”,引入专家、学者、研究员及企业家20余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智库”,聘请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20余人。这些举措为提升学院高品质艺术文化教学资源、弘扬云南非遗工匠精神、加速艺术文化产业信息传递、推动技术创新及校企双创成果转化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省人大原副主任王义明强调,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未来将为云南非遗传承、文创研发注入强大智力支持。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花泽飞表示,艺术文化产业学院的设立,是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行动。文化产业学院将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新起点,为行业输送“德艺双馨”复合型人才搭建有效通道。

  四位一体发展,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

  学院党委书记徐宝春介绍,学院以“四位一体”为核心构建育人体系,为文化产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在文化传承方面,学院打造“非遗技艺工坊”,首批成功引入2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驻校授课。学生可在此参与扎染、银器锻造、民族刺绣、陶工艺、花艺、手工艺、茶艺制作等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传统技艺魅力。此外,学院与云南演艺集团携手,共同开发沉浸式艺术项目,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众。

  在创新研发领域,学院积极与百度、京东等知名企业合作,探索AI技术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让古老艺术文化借助现代科技重焕生机。

  社会服务同样是学院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学院将围绕滇池流域、红河流域举办“文化创意展”“毕业设计展”,并积极投身中老铁路沿线文旅资源开发项目。这既为学生提供广阔实践平台,也将学院教育资源与艺术文化创意成果推向更大舞台,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校企合作成果丰硕,推动区域经济升级

  仪式上,翰文教育集团董事长杨红卫与专家学者共同为学院剪彩,为首批入驻的12家企业授牌,并向陈正义、孙建东、樊端然、包朝阳等10名艺术文化大师,以及19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颁发聘书。其中,安宁文旅将合作开发“相遇杨升庵”歌舞剧项目;天度集团提供直播电商实训支持,助力学生实现“既会跳孔雀舞,又能讲品牌故事”。

  此外,学院与楚雄、红河、玉溪、大理等地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未来三年培养数千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匠人”,推动制陶、刺绣、茶艺、扎染、银器锻造等30多项技艺产业化。

  展望未来:让云南文化闪耀世界

  杨红卫表示:“从茶马古道的悠悠马蹄声,到TikTok上千万播放量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社会发展需要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学院将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和传承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艺术为桥梁,让云南文化走向世界。”目前,学院已招收首批2000余名学生,并面向社会开设非遗工艺技能培训课程,预计年培训规模达3000人次。(安远洪 司马孟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