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村道上热闹非凡,一辆辆大型货车往来穿梭,将当地新鲜采摘的辣椒、芹菜等蔬菜装车运往国内多个省份,部分还出口至日本、迪拜等地。
夏季是伊当湾村繁忙的蔬菜收购季,呈现出蔬菜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顶峰时期每天收购蔬菜的货车就达两三百辆。
伊当湾村和毛乌素沙地接壤,曾几何时这里是沙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一场风刮过,庄稼被连根拔起,吃饭烧柴都很困难。经过多年的沙地治理,改善生态,伊当湾村荒漠变绿洲,不仅不再惧怕风沙侵袭,还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从2007年开始,伊当湾村将种植旱地玉米改为规模化种植蔬菜。“从那时起,东坑镇全面推广种植大棚蔬菜,群众感觉大棚蔬菜效益好,年人均纯收入全部上万元。”东坑镇党委书记刘伯介绍。
从只能种植旱地玉米、亩产收益千元,到改种蔬菜后亩产收益过万元,村民逐渐尝到了种菜的甜头,紧跟市场风向标,什么菜价钱高,就种什么。
但不加节制高歌猛进发展高耗水农业,换来的却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甚至连农业灌溉的水井水源也干涸枯竭,土地再次出现沙化。
对此,从2019年开始,当地禁止超采地下水,每亩田限定用水量。2021年起,严格实施“以电限水、以水定产、全域节水优先”政策,提高全员节水意识,因地制宜选择节水蔬菜品种,推广滴灌种植,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我们大面积实施推地造林,涵养水源,并关停了一部分灌溉井,制止无限期超采地下水。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用好天上水,在有条件、有经济实力的地方建设联动拱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刘伯表示。
一边收集天上的水源,一边采取滴灌方式,不仅节水,而且省肥料,还提高了亩产收益。“种植蔬菜每亩地浇水6至7次,每一次是30立方米,大约需要210立方米。联动拱棚每年可收集雨水270至280立方米,种植蔬菜完全够用,不用再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了。”伊当湾村种植户闫志奇说,原来的拱棚10亩地只能利用6.5亩左右,现在联动拱棚10亩地基本都能种菜,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每棚一年能够稳定收入5万多元。
如今,伊当湾村大力倡导村民种植节水型西瓜、萝卜、辣椒等品种,通过技术节水、节水型农作物选定、调水节水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依靠精准用水和精细化管理,这里的地下水位已经开始回升,较2022年上涨了4米多,经历波折的“蔬菜第一村”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冯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