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铜川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惠民利民”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由铜川市应急管理局,就“强化机制 注重预防 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铜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盆地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境内山川塬峁相接、自然条件复杂。辖三区一县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区划面积388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4.4%。据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降雨16轮次,降雨量930多毫米,旱涝不均、旱涝急转、受灾情况极不平衡;共有注册登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81处。林业用地343.1万亩,草地13.3万亩,森林和林木覆盖率分别为48.5%和54.9%。
近年来,铜川市应急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服务中心和灾害应对“双轮驱动”,以“大应急”视角,统筹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受灾群众救助等各项工作。
防灾减灾机制日益完善。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注重灾前预防。进一步完善市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规则和各部门分工协同机制,科学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在实战中形成了“五早五全(早备战、全压实,早会商、全联动,早排查、全管控,早预警、全覆盖,早响应、全转移)”“两段叫应(雨前预报叫应,雨中临灾叫应)”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强化灾害防范和救灾救援一体化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灾害风险监测信息,为灾害风险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去年以来,组织召开风险隐患和灾情会商会议7次,发布风险监测信息20余期,灾害天气预警53条,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增加为启动应急响应的条件之一,从灾后应急救援性响应转变为灾前应急防御性响应,为开展抢险救灾打好了“提前量”。
灾害防范应对迅速高效。去年,铜川市极端天气频发,共遭受洪涝、风雹自然灾害10轮次,受灾人口共75141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10528.51公顷,倒塌房屋18间,严重损坏房屋46间,一般损坏房屋93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315.1万元。面对严重灾情,我们坚持日会商、日调度、日研判,点面结合实时掌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情况,密切关注灾害风险趋势变化,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成功防范应对强降雨天气带来的灾害。同时,认真开展灾害救助,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争取中省自然灾害救助资金594万元,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原则,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共救助受灾群众3.4903万人,实际救助受灾群众覆盖率100%。防汛期、森林防火期实现了“零伤亡”目标,自然灾害形势总体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制定《铜川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极端灾害性天气安全防范应对机制》,明确应急处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固化处置流程。制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依托有关部门和企业成立了危险化学品、电力抢修、燃气事故抢险、市政设施抢险、自来水管网抢险维护、地质灾害技术支持保障和公路保畅抢险7支专业队伍;在照金、陈炉、黄堡、董家河、彭镇5个重点镇就地部署消防救援队,在宜君县太安镇部署了市森林消防救援队。将铜川矿山救护大队纳入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铜川曙光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全市唯一的志愿者力量,参与社区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和相关救援活动。目前,铜川市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总数780人。为提高就近救援和先期处置能力,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市38个乡镇(街道)、431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册专(兼)职人员6711人,跑出抢险救援“加速度”,让救援者就在身边。
应急物资保障更加有力。高标准完成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印台区、宜君县救灾物资储备库物资入库和有效运行。目前,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存储有帐篷、折叠床、棉被、棉大衣、取暖炉、防潮垫、移动照明设备等应急救灾物资26类1.7万件,可以保证铜川市启动应急响应时,紧急转移安置1000名受灾群众的物资需求。在重点29个乡镇(街道)、230个村(社区)设立了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救灾物资20类2.94万件(套)。各区县根据实际,整合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防火、防汛、救灾物资64类4.13万件(套),初步形成了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依托村委会大院、广场、学校操场等建设和改造,以人口密集区和村组聚集地为重点,标准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投入20万元资金,对灾情集中,相对偏远的4个村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提升改造,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影响。
综合减灾基础持续巩固。2020-2022年,按照统一部署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统筹应急、水利、气象、林业、地震、交通、住建、城管等行业领域开展了致灾因子、承灾体、减灾能力的全方位、全链条普查,完成了各类数据采集、核查等工作,摸清了灾害风险底数。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铜川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范(试行)》,以乡镇(街道)“十有”,村(社区)“五有”建设弥补防灾减灾救灾薄弱环节。精心策划开展“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基层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加强。
下一步,铜川市应急管理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铜川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一是要不断优化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灾害防范应对、协同联动机制,全力做好暴雨、低温、雨雪、地质等自然灾害和森林防灭火防范应对工作,守好自然灾害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卡。运用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分区域、分灾种、分重点领域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数据库,加强新技术、新装备、新系统应用,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早治理。
二是要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推动修订全市预案管理《办法》,推进第二轮政府预案修编工作,着力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准备。优化镇办、村组专业半专业救援队伍布局,用好梯次响应“一张图”,对救援队伍调用、补偿、物资进行“一揽子”规范提升。完善全市救援队伍、救援专家和救援资源信息,与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铜川队、民兵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以及重点企业救援队伍、红十字会等单位联动合作,支持铜川曙光救援中心等社会救援力量建设,争取国家森林草原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在我市驻防,推动形成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协同作战、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三是要持续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推动市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指挥平台建设,实现气象、水利、地震、地质、林草、城市管网、矿山等重点领域的基础信息互联互通、汇聚共享。推进市、区县370兆数字集群系统建设,市级应急管理部门配备370兆赫兹移动站和终端,区县应急管理部门配备370兆赫兹固定站和终端。加强与党委政府指挥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相衔接,建立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搭建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提升突发事件信息内部获取能力。有效发挥移动指挥平台和无人机信息获取保障站作用,加强自组网终端应用,不断提升突发事件信息外部获取能力。
四是要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紧抓增发国债有利机遇,推进市森林消防救援队和王益区黄堡镇消防队装备配备项目,着力弥补基层灾害救援装备短板。加快“陕西照金林区地方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在6月底完成建设任务,年底前投入使用。坚持“冬病夏治”和“夏病冬治”,积极推进防火隔离带、防火道路建设和病险河库、水毁工程修复,在夯实防灾抗灾基础上有突破。深入开展“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重点在镇办、村(社区)“十有、五有”规范运行、先期处置、物资保障、项目建设等“软硬件”方面优化提质。高标准创建1个国家级、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持续推进农村(社区)避难场所提升改造,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引导,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全面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知险避险、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