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忠
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阅读是华夏儿女的美好习惯。
2022年4月23日,中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习近平总书记向阅读大会致信祝贺,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阅读学习,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以书香中国建设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下面,我就如何阅读的问题,谈几点粗浅感受。
一、读书,首先要爱书。
1、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动力。
仰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勤学苦读世代传承,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先来讲个“凿壁偷光”的故事。早在汉朝,有个叫匡衡的人,自幼爱书,喜欢读书,但家庭贫穷,白天要下地干活,只有等到晚上才能读书,又买不起蜡烛。而隔壁邻居,一到晚上就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求邻居借一尺之地晚上读书,当场遭到邻居拒绝。
匡衡一肚子气,又读书心切,就在墙壁上悄悄凿了个小洞,借着微弱的光亮,很快把家里的书读完了。这时,他打听到附近有个大户,家里有很多藏书,就找上门去向主人说,他愿意干活不收钱,以换取晚上把他家的书读完。主人被匡衡勤学苦读精神打动,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就利用晚上发奋读书,收获很大,成为西汉有名学者,后来做了汉元帝刘奭的丞相。
还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故事也很感人。车胤和孙康,两人都喜欢读书,但家里都很穷,白天要忙着劳动,晚上读书又买不起灯油和蜡烛。车胤灵机一动,就上山抓来几十只萤火虫,放进白绢袋中扎紧袋口,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利用屋外空坝的积雪返光,站在雪地里刻苦读书,手脚冻僵了,就跑上几圈,又埋头苦读,终成大器。车胤成为晋代的朝廷大臣,孙康成为晋朝的著名学者。他俩的读书故事,被编入《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激励着无数寒门学子苦读成才,改变人生命运。
2、要有感情。
带着感情读书,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古到今,用情读书的故事不少。例如汉朝有个孙敬,年少好学,每晚读书几乎到天亮。读书到半夜时,免不了瞌睡袭来。孙静便想出了一个制止瞌睡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将绳子一头拴在房梁上,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一来,只要再打瞌睡,绳子就会猛地拽他的头发,头皮疼痛就会把睡意赶走。由于他对书充满感情,从书中收获了知识和智慧,后来成为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爱书,用情读书,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从没间断过,从没停止过。在延安时期,毛主席的书码了一间大屋子,他有空就读书,常常读到深夜,甚至通宵不眠。毛主席喜欢读书,对书满怀感情,把书当成朋友,把书当成知音。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向延安大举进攻。警卫人员考虑到毛主席的安全,多次催促毛主席转移。毛主席说先转移书,他再转移。警卫人员只好先把毛主席的书打捆装箱进行转移,毛主席这才同意转移。当他刚离开窑洞不远时,国民党飞机就投下炸弹把窑洞炸毁了。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书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
3、要有毅力。
读书贵在坚持,不能一曝十寒。
苏秦刺股,就是对读书有恒的生动诠释。苏秦是战国时期人,家庭贫穷,年轻时靠卖头发外出漂泊,几年闯荡无功而返。邻居奚落他,连家人也看不起他。苏秦痛下决心,发奋读书,找到用武之地,彻底改变命运。他读书犯困时,就用放在桌上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用“刺痛”来惊醒自己。由于他常年累月地坚持,终于读完了借来的几十箱书,两条大腿也被他刺得血迹斑斑。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秦从书中找到了人生的天地,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完成了六国联盟抗秦大业。孙敬、苏秦两人读书励志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编成一则成语《悬梁刺股》,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习总书记从小就喜欢读书,最爱看的就是《精忠岳飞》绘画本。他不满16岁时,就被下放到梁家河村当知青。乡亲们至今还记得,他当时除了简单的行李外,就是两大箱子沉重的书籍。他白天和乡亲们一起劳动,晚上除了开会、找群众谈事情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认真读书。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多里去借。他桌上是书,炕上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他上山放羊,把羊拴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他也会拿出书来看一会儿。读书读得兴奋时,就放声朗诵,把内容背下来。无论在基层工作,还是到中央工作,从担任村支书,到担任总书记,他始终坚持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从阅读中凝聚治国理政的超人智慧,从学习中锻造经天纬地的雄伟韬略,成为党中央和全党衷心拥戴的领导核心,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无限热爱的伟大领袖。
二、读书,就要读好书。
好书是人生的导师,好书是前进的方向。
所谓好书,就是经典之书,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作品浩如烟海。
从纵向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阅读经典作品。
1、阅读历史经典。
中国历史悠久漫长,从1840年分界,之前的历史称为古代,1840年到1919年称为近代,1919年到1949年称为现代,1949年以后称为当代。
所谓阅读历史经典,就是阅读古代、近代和现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从《诗经》《楚辞》,到《论语》《左传》,从《战国策》《搜神记》,到《世说新语》《乐府诗集》,从《李太白集》《杜工部集》,到《资治通鉴》《苏轼诗集》,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红楼梦》,从《窦娥冤》《西厢记》,到《牡丹亭》《桃花扇》等,这些经典作品,都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和深切体味。
2、阅读现实经典。
所谓阅读现实经典,就是阅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经典作品。从《苦荞花》《平原枪声》,到《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从《红日》《红岩》,到《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从《创业史》《暴风骤雨》,到《艳阳天》《金光大道》,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将军吟》,到《沉重的翅膀》《平凡的世界》,从《白鹿原》《抉择》,到《这边风景》《人世间》等,都是当代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还有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我们重点阅读和体味的经典作品。
3、阅读世界经典。
从横向看,世界文学经典不计其数,一个人耗尽毕生精力,也难以读完世界文学经典。这里,我在网上列出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择重推荐了一些书目,可供大家作阅读参考:从《威尼斯商人》《鲁滨逊漂流记》,到《名利场》《双城记》,从《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到《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从《茶花女》《红与黑》,到《浮士德》《父与子》,从《复活》《童年》,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从《乡村医生》《快乐王子》,到《母亲》《十日谈》等,都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传世之作。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净化灵魂,而且可以了解世界,走向远方。
三、读书,要有好方法。
读书方法好,就会事半功倍;读书方法不当,就会白费时光。
1、繁书变简。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只有三万多天,除去童年和老年,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读书,多读好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由繁变简。在众多的书籍中,选择你需要的、适合你口吻的书来读。在阅读中,去掉枝蔓,突出主干,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务求大道至简大智愚,大象无形大音稀。前几年,我在阅读二十四史期间,就采用了繁书变简的方法,在三千多卷书中选择最主要的内容阅读,读后还创作出版了大型诗集《览史觅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2、厚书变薄。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读书要用情用心,与书交朋友,与作者交朋友,体味书中人的升降沉浮,体味书中人的悲欢甘苦。你读了《红楼梦》,起码要知道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离合,知道曹雪芹写《好了歌》的初衷和寓意。你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要知道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苦难和不懈奋斗,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就是要把厚书读薄,直奔主题,突出重点,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净化心灵,提升品位。
3、死书变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中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发现。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从书中走出来,把死书变活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把获得的书面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读书感悟变成实践成果,让阅读的芳香催开人生的花朵。四十多年来,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坚持边读书,边写作,每天必看书,每天必动笔,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坛》《中国报告文学》《散文选刊》《青年作家》《精短小说》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逾千篇(首),出版文学作品集15部,创造电影、电视片13部,先后二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文学奖,其中电影《蓝风衣》获全国文艺故事片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生平事迹被收入《世界文艺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多部大型辞书。
阅读让我们感到无比快乐,阅读让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让我们乘着全民阅读的浩荡东风,展翅飞向强国复兴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