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夏将至 联合备考再起航

——记南充市中学政治任仔东名师工作室四月研修活动(2)2022-04-22
来源: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作者:李良春

  时光清浅,岁月如歌。撷一束光阴,拂过心间。唯有教研的风采,沉香流年。为了加快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同时增进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情谊,2022年4月20日,谷雨春光晓,南充市中学政治任仔东名师工作室4月研修暨与南充市教科所定点联系学校中考备考联合教研活动在西充县晋城中学隆重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有南充市教科所规划办主任、高中政治教研员任兴灵,南充市教科所信息技术教研员唐晓梅,西充县教研室主任任涛,西充县晋城中学校长何太彪。参加活动的有西充县县域教师代表,嘉陵区初三年级政治教师代表,晋城中学政治教研组全体教师,工作室部分成员。活动由南充市教科所信息技术教研员唐晓梅负责主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同课异构

  

  

  

  上午8点20分,同课异构活动在晋城中学集慧楼一楼阶梯教室举行,两位教师围绕2022届中考复习备考执教,课题为《生活在新型民主的国家》。

  首先,晋城中学夏瑜老师为大家展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初三复习课。夏老师通过基础知识梳理、重要考点与时政对接、易错易混辨析、链接中考和中考预测等环节从多方面让学生感悟“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整堂课夏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随后,工作室成员、营山县化育中学鞠小蓉老师为大家奉上一堂特色鲜明的后期备考复习课。鞠老师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巧妙引出课题——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接着鞠老师围绕“中国式民主”,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时政热点等资源打造了“知识梳理 构建体系———易混辨析 真题训练———聚焦热点 链接中考”的课堂复习三部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狠抓学科核心素养,强化高阶思维品质,课堂形神兼备,德艺双馨,图文并茂,讲练俱佳,获与会教师一致好评。

  第二阶段:教研会议

  上午10点10分,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研会议在宽敞明亮的集慧楼2楼会议中心举行。

  

  首先,西充县晋城中学校长何太彪热情洋溢致辞。何校长对市县领导、教育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希望参会老师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能收获满满,做到真教研,真学习,真实践。

  

  接着,西充县教研室主任任涛讲话。任主任对市教科所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开展系列定点联系学校的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对两位授课教师课堂的精彩呈现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联合教研碰撞了观点、交流了感情、提升了认知,助推了西充县学科质量的提升,必将推动西充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后夏瑜、鞠小蓉两位老师分别从课程地位解读、教学环节安排、分组讨论设置、知识归纳总结、课堂跟踪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现场说课。

  

  说课结束后专家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首先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中副校长范怀斌从“眼中有人、心中有据、胸中有局、课中有境”四个方面谈了对两堂课的感受:两位老师的课都做到了眼里有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都做到了基于学生,从学生的经验、思维、困难和需要,激活学生思维,实现从“精彩教”到“有效学”;都做到了依靠学生,通过各种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范校长对中考命题改革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复习提出了相关建议。

  

  接下来,工作室主持人、李渡中学副校长任仔东对两堂课从课堂亮点和待改进地方进行了点评。任校长肯定了夏瑜老师的课内容充盈度高、主体参与度高、体系构建度高、处理细腻度高、目标达成度高;鞠小蓉老师的课方向精准、构思精巧、内容精致、教艺精湛、讲解精彩。任校长也从“复习课课堂容量不够、学情诊断不够、主体调动不够、过程生成不够、素养培养不够”五个方面对两堂课提出了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任校长对新形势下的中考后期备考提出两方面的建议:一是要精准备考,加强备考方向研究。二是要精细备考,加强备考过程管理。

  

  最后,工作室成员、五星中学冯伊琳老师作了《2022届中考备考的思考》的专题讲座。首先,冯老师通过对近两年南充市中考试题和期末考试试题的分析解读了《道德与法治》的考情以及中考的“变”与“不变”。冯老师具体从“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政策导向、培养核心素养”明晰了中考备考的方向。同时冯老师从“关注国家政策,保持高度政治站位;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锁定有效资源,进行专题单元复习;坚持每天一题,掌握技巧提高能力”四个方面对后期备考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建议。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见解独到,实操性好,与会老师深受启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本次教研活动主题鲜明,精彩纷呈,尤其是教师间智慧的碰撞和深层次对话,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研究的深入思考,激发了我们进一步钻研的热情。未来,我们将创造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李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