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分两阶段在昆明举行

分别于今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和二〇二二年上半年举行2021-08-19
来源:云南日报    

  生态环境部网站8月18日发布消息,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四届主席团7月14日决定并经中国政府批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

  第一阶段会议,境外人员线上参会,境内有关人员现场参会。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领导人讲话、高级别会议、一般性议程,发布“昆明宣言”等文件,同时举行生态文明论坛等配套活动和展览。

  第二阶段会议,线下举行,以方便各方广泛而深入地磋商探讨,推动达成一个凝聚广泛共识、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中方将与各缔约方和公约秘书处一道继续努力,克服全球疫情为大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履行东道国义务,扎实推进大会筹备各项工作,为举办一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作出努力和贡献。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深入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和成果。他表示,近来,包括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等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新闻报道成为热点话题。这些让人暖心的消息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责任也在不断压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各地区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引导支持社会各界采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是保护地制度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比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底,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类自然保护地现在已有1.18万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74个,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所确定的17%的目标要求。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在保护地都得到了有效妥善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2020年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这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渔令”。

  第三是监管和执法的力度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遏制无序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截至2020年底,累计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503个重点问题,大部分已经完成整改。有关部门也开展了“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走私,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高压态势。

  黄润秋说,正是由于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开展得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所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确定今年在我国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和决心。(记者 胡晓蓉)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