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智造从“新”出发 长光卫星拉开我国商业航天大幕

2021-06-10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张丽

  

  6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召开吉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吉林智造 从‘新’出发”专场,省工信厅厅长孙简,一汽集团战略管理及商业规划部总经理柳长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映晟,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分别介绍相关情况。

  

  吉林省工信厅厅长孙简

  孙简厅长针对这场新闻发布会“吉林智造 从‘新’出发”这一主题,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该省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在主要发展成就方面,孙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卫星及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多点支撑、多措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初步构建。2020年,我省规上工业克服疫情影响完成产值1.24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9%,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工业税收已占到我省税收比例达到55%。    

  (一)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仅“十三五”期间,我省就有一汽Q工厂等1449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汽车产业总量不断扩大,整车产销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吉林省属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2位;民族品牌复兴迈出坚实步伐,红旗品牌年产销从不到5000辆,去年超过20万辆,年均增长242%,解放品牌连续4年保持国内中重卡市场第一的龙头地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发展,我省首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在延边国泰成功下线,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北方示范基地正式投入使用。食品工业产业已经形成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精饮料制造、烟草制品等4大类、22个中类、43个小类的产业体系。玉米深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国内单体玉米深加工最大的企业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公司在白城落户,矿泉水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2位,长春皓月集团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屠宰生产企业。石化产业已经形成门类多达千余种产品的生产体系,建成了以丙烯为原料的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拥有的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ABS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装备产业实现了以新动能产业为引领。“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的亮丽中国名片,“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被确立为中国高铁标准,全球首列时速350公里的京张奥运智能高速动车组引领世界的高铁发展的方向,时速达到400公里的跨国联运高铁正式下线。

  商业航天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吉林一号”星座现有25颗在轨运行,今年还要再发射超过50颗,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长光卫星前段时间刚刚公布东北三省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医药产业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6位,现已建成以“长春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和“延边敦化医药集聚区”为重点的“两区一基地”三大发展中心和吉林、辽源两大化学药生产基地。    

  (二)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末,我省已成功培育9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95户高新技术企业、1049户科技“小巨人”企业,华微电子、奥来德光电、一汽解放、中车长客等已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在企业内部,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国家级18个)、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生物基材料)。同时,加快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专业化平台建设,已培育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27个。

  (三)智能制造能力日益增强。我省紧盯支柱优势产业,通过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建设智能制造项目、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措施,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体系。汽车产业正在加快构建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石化产业已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以设计、制造、服务全流程智能化质量控制为核心,已实现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吉林一号”卫星实现在轨识别预警,危化品智能罐装系统、家禽屠宰及深加工装备等在细分行业技术领先,智能播种机正在推广应用。    

  在未来发展谋划方面,孙简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做大做强制造业作为振兴突破的着力点、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自主可控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汽车产业,将突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发展方向,着重完善设计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汽车物流、市场服务创新等汽车全产业链体系,推动汽车产业实现产能、排产、配套、结算、人才,创新“六个回归”,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长春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食品产业,将围绕把品种做精、把品质做优、把链条做长,以“突出特色、精深加工、集约集聚、质量安全”为重点,做强粮食深加工、做大畜禽乳蛋深加工、做响特色食品等三大主导(支柱)产业,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石化产业,将推动向减油增化和精细化工转型,推动产品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重点加快布局吉化转型升级项目,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围绕烯烃产业链向下游新材料领域延伸。装备制造产业,将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精密仪器与装备等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加快研制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标准地铁列车和高速磁悬浮列车等新产品,建设智能化轨道客车检修运维基地,提升整车制造、关键部件和检修运维能力。医药产业,将以集团化、数字化、高效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逐步形成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规模更大、核心竞争力更强的新发展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将围绕“芯、光、星、车、网”五个方面推动集成电路高端发展、光电子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第三代半导体、OLED基板及薄膜封装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培育百户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推动千户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改造,引导万户以上企业实现与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我们叫“百千万工程”,从而带动全省智能制造加快发展。

  

  一汽集团战略管理及商业规划部总经理柳长庆 

  柳长庆说,中国一汽作为共和国长子,作为中央企业,希望能够成为引领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汽车强国的领路者,同时我们也希望成为国家最新提出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现行者。“十四五”期间,大的目标就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以上,在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装车率L2级至少达到50%、L3级达到10%以上、L4级达到0.5%,实现商业化应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技术端要做大量研发和储备。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提出"旗羿·登峰"的技术策略,重点围绕五大方面,即“电池、电驱、电控、安全、清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从三条技术路线,即“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不断地实现产品的搭载和新产品的推出。在智能网联领域,中国一汽制定“旗偲·Smile”的技术战略,打重点造智控、智驾、智享3大产品平台,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做了整体技术布局。制定了关键需要突破的12项核心技术,目标是希望在智能网联领域到“十四五”末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同时,围绕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发展,它会带来对汽车产业的颠覆性的变化,即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围绕着新能源智能网联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四高”策略,即“高尚品牌、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高聚生态”,以它作为未来发展的机遇。中国一汽也探索了一个新的模式,徐留平董事长在上海车展期间作了发布,“EcoLin5”这样一个全新的“未来型智慧绿色城市汽车生态系统”,通俗地说是“五链融合”的汽车生态系统,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消费链、出行链、能源链、新基建链。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它会对一个城市带来生态上的巨大影响和变化,这五链的融合和落地,我们也在紧密地和长春市做沟通,我们希望“五链”这样一种全新的未来型汽车产业发展的生态能够率先在长春落地,打造一个样板工程,不断在国内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推广。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映晟  

  王映晟说,近年来,轨道客车从吉林驶向全国,走向世界,开出了中国速度,叫响了民族品牌。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党百年之际新的召唤。作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科技领军企业,中车长客将努力践行这个使命担当,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产品方面,基于技术和市场需求,我们要构建满足全寿命周期业务要求的行业领先产品线。形成了动车组、城际及市域车、地铁车、轻轨及有轨电车、单轨车、磁浮车和高档客车等七大产品线,目前已实现了轨道交通客运装备产品谱系的全覆盖。未来要实现产品技术不断迭代、快速产品研发及功能扩展,以满足不同运用工况及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不断开发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智能舒适的新型产品。我们现在有京张高速智能动车组,下一步研制下一代高速动车组,实现动车组产品的全面领先、领跑;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车辆需求特点,继续打造高端出口产品;开发标准化地铁、智慧地铁,研制新型城际车、市域车等行业引领性产品;研制新一代高速磁浮车等产品,搭建磁浮技术研究与创新平台。

  二是持续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加快基础、核心、前沿技术研究和攻关。中车长客在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牵引控制和网络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特别是在网络方面,成为国内首家具备应用网络自主研发能力的主机企业。前沿技术方面,在高温超导、节能环保、超级电容、永磁电机、新能源、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前沿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基础技术方面,我们按照自主研究为主,开放合作的理念不断推进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在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振动噪音、电磁兼容等基础技术研究能力方面获得不断快速提升。

  三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努力创新,在现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深度优化全球技术资源布局,不断夯实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条件和机会,加大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技术储备的投入,为整个技术创新不断注入活力。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

  贾宏光说,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公认的“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并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吉林一号”卫星工程已经成为我省新兴产业的闪亮名片。   

  一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目前,10次发射天上已经有25颗卫星在很好的运行。今年是发射大年,希望达到50颗,这不是远景或者是一个口号,事实上我们已经有2个批次的卫星运到发射场排队等待发射。今年要进行10次发射,而且这10次火箭以及发射场我们都协调好了,到今年年底我们会超过60颗卫星。60颗卫星都工作之后,我们就能够实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30分钟重访,就是您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时间间隔不会超过30分钟。亚泰地区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这是人口密集活动区,20分钟实现重访。

  我们以前提供地图或是数据,全国一张图,没有死角地扫一遍,在我们这个星座运行之前,是按年为单位说的。这60颗卫星完全发射,正常工作之后,即便考虑到一些影响,有些地方需要重拍,我们也能够实现一个月至少全国覆盖一次,没有死角。这个意义在于:对时间要求有动态变化的马上就好用了。比如违章建筑这个事,房子不是一个月能盖起来的,他刚挖了个地沟,你就拍到了,回头你把他制止了。这总比把房子盖起来之后,一年之后你再去扒要容易得多,损失也小,而且执法成本也低很多,包括农作物的灾害监测,因为总不能等到一年之后再去梳理。所以它能提供一个时效性很强的观测网络,而且是高分辨率的。今年能实现,后年就能实现到140颗,刚才说的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重访,10分钟,亚泰地区6分钟,你看完一遍,第二遍6分钟内就可以再实现了。对全世界的覆盖,实际上我们一个星期内就可以覆盖一次,这是非常强的观测能力,这个带动的作用很强。

  另外,刚才提到了上下游的事,上游现在为了能造卫星,给我们供应零部件,包括提供软的是300多家企业,既有传统的央企,航天科技公司,或者是科工集团,他们这些传统企业也有新型企业,比如长光宇航,其实长光宇航很大一块业务就是给我们卫星提供零部件,这是因为什么?商业卫星公司成立之后,有需求之后,它才建立起来,包括长光辰芯,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企业在吉林省就有70多家,原来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下游也在迅速发展,300多家,而且数字在迅速增加,并且许多业态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想不到的。我们原来想得很简单,成立个卫星公司造卫星、看卫星,后来发现,其实用卫星图片的,或者我们用航天信息的人更多,而且更广,他的很多应用的范围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规划想象。原来还有一个省政府牵头,我们也参与的,就是按传统思维方式,16个大领域,90多个应用场景,比如农作物灾害、农作物估产算一个场景,有一个整个的规划,有一个本子,现在看来这个本子真是编制完就过时了,就是因为你的数据量很大、分辨率很高,时效性很强,所以非常多的应用就出现了,你想不到的应用就出来了,所以原来的这些很多的条条框框很快就打破了。

  二是对下游的提升或者促进作用,它有先天优势,就是后续开发的成本特别低。低到什么程度?这个数据来了之后,比如说有一个大学生,他有一个想法,他只要有这个主意,因为我们现在马上要成立一个基金支持了,你拿个笔记本电脑,没有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没关系,人总有吧,只要接上网线,我们给提供台式机,你就可以开始开发了。因为都是软的东西,各个行业对数据这种应用开发的,就是图象处理的东西,非常绿色,非常环保。在这个基金的支持下,可能只需要几万块钱,多则几十万块钱,你就能验证一下你的主意到底行还是不行,行,你以后公司化运营,不行就到此为止,损失也不大,整体或者说我们的投入也不大。这种低门槛就真正实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态势,不是说需要很多的仪器设备,需要很多场合,统统都不需要。所以我们对后面的产业,或者是我们对下游企业,整个产业的这种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感觉咱们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的建设也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支撑平体,大家在一起,有什么主意互相交流,有什么想法我们都可以去试试,互相之间有个支撑,很快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