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帜 促改革 育新人

——孙雷谈大学教育改革2021-01-13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中心    

孙雷 东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孙雷,东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副会长;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基地—辽宁省公共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致力于教育部思政司研究项目和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等省、市50余项课题研究。多年来致力于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著述颇丰。

  孙雷教授作为长期研究大学文化的专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协同育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文化是大学的精髓,是城市的灵魂,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特别需要大学和本地实际、地域、中国特色以及这个时代赋予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之后进行不断创新,形成育人合力。我们期待着孙雷教授为我们带来更多有关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协同育人的分享,让大学充满文化自信,更让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美妙碰撞、交流互鉴,携手发力,培育高质量人才。

  孙雷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甚至十五年的宏伟蓝图。建设教育强国,是新发展阶段中国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在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更应秉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风雨兼程,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已经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同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这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处境。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产出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就辽宁来讲,全面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更加急切需要优质智力支持。辽宁是高等教育大省,对于辽宁的高等教育来说,改革创新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辽宁高校更应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乘势而上,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孙雷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深挖内涵、苦练内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先,要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更要深入领会和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这是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突出强调要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的战略布局,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面临当前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一系列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由党委把握办学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一方面要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第四,要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同时,注重同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协同创新。

  第五,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走出一条开放式、创新型的办学之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不是封闭式的创新,要将开放合作的步伐越迈越大,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获取更多发展资源。高校要真正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并为之汇聚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保障。

  孙雷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国高校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迫切需要高校在育人模式、育人机制上作出变革,形成多种育人资源相互支撑、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局面。

  大学文化是大学育人的基本途径,而城市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资源,二者协同交叉可以使学生对当今社会有更加深刻的体悟,也使得学生得以传承所在城市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辽宁省高校众多,而且省内各地城市文化丰富,比如历史文化、抗战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特色,率先探索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能够在提升育人效能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首先,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呼唤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有城市社会、有政府企业、更有高校自身,不同主体既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生态环境。因此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是建立多元主体共享、共治、协商的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二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目标是一致的。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科学设计两者在社会实践、学习支持、环境育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广泛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和学习工程,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造良好条件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三,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城市通过挖掘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博物馆和文化展览馆,不断吸引青年学子驻足学习,促使学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深入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大学积极与城市合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利用城市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更加优秀、更加具备城市文化品质。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更具特色,使得大学人和城市居民都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良性互动,更能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是推动“三全育人”深入实施的有效途径。城市时常会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报告、研讨会,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这些交流,学生可以拓展思维,了解学术发展前沿,视角也不再拘泥于校园,而是延展到社会,满足了青年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向往。

  孙雷指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需要两者共同探索“思想引领、知识传递、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首先,要以思想引领为根本,开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培根铸魂。发扬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城市文化向大学生群体的有效传递,传递城市文化精神、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比如辽宁抗联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植根于辽宁,深具地域特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能促使学生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不断增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要以知识传递为核心,构建城市与学校相互滋养、多维互动的育人网络,强化创新。要携手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和城市都需要把“人才战略”作为发展的第一战略。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拔尖人才创新探索,完善重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等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要广泛开展学术论坛、研讨会等,营造学术交流氛围,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同时,城市要对青年毕业生群体,制定多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创造就业创业机会,让青年学生想留下、留得下、呆得住、长得快,尤其要注重校友潜力的发挥和资源的运用。比如,东北大学一直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为己任,瞄准制约辽宁振兴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组织攻关,大力推动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在锻炼培养了人才的同时,为辽宁全面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

  第三,以文化熏陶为拓展,营造多平台联动发力相得益彰的育人环境,提高素质。要讲好城市文化故事,用好城市文化资源,滋养学生心灵。城市的文化资源是丰富的,从书香氤氲的阅读场所,到散落街巷的人文意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之处,也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基地,比如沈阳九一八博物馆、工业博物馆等,大学文化要与城市文化联合,传承城市历史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敦励学生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