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有些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被逐渐淡忘,而有的却刻骨铭心,犹如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我们六零后这代人,从心底感受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将是我们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记住乡愁,我和战友们深爱着曾经洒下汗水的漕涧梁子脚下那片热土。随笔,谨以此篇献给并肩战斗在漕涧村脱贫攻坚战线的战友们。
光荣的使命
2018年3月,我被单位和县委组织部选派为驻漕涧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我欣然接受了任务。一同被选派为工作队员的还有民警老杨、小李和小杨。记得报到那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单位领导驱车送我们到距县城120公里的漕涧村。3月,这是一个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充满遐想的季节。一路向西“跑马观花”,放眼路边风景,映入眼帘的是草木茂盛、百花齐放、绿水融融的景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想,这是上天对云龙的恩赐吧!
到漕涧村委会,与我年龄相仿,些许白发,中等个儿,一胖一瘦,但精神抖擞的两个人早已等候在门口。嘘寒几句得知,稍微胖那人为村党总支书记,瘦的那个为村委会主任。我暗自思忖,这二人将成为我的工作搭档,是漕涧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人物。后来,才晓得总支书记老赵因为体型较胖,漕涧人亲切地叫他“胖拱(gŏng,白族语胖的意思)弟”。村主任老张,因有时说话带点口吃,群众喜欢称他为“阿结哥”。从此,我和他们二人有了不解之缘,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沉甸甸的担子
总支书记老赵,性儿有点急,拉着我的手,用白族话讲道,“走我们去办公室一样吹吹。”容纳得下30余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镇、村扶贫工作人员服装整齐,身穿迷彩服,佩戴“红袖标”,给我的感觉像是战前的总动员。老赵作简要介绍后,直奔主题,讲了漕涧村村情。他这样叙述着:从今年起,云龙县公安局挂钩漕涧村脱贫攻坚工作,感谢他们选派了四位同志来和我们一起工作。云龙县漕涧镇漕涧村地处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结合部,面积4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8亩,林地面积46015亩。有10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人口4317户,120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88户2087人,农村低保244户,682人,特困供养415人,CD及危房443户。综合贫困发生率13.04%。
当听到贫困人口总数和农村危房数时,我紧锁着眉头,愉悦的心情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深感大家肩上的担子不轻啊!但我还是作了表态发言,讲了一些鼓舞士气的话,决心与大家一起决战决胜漕涧村脱贫攻坚战。
用真情访遍千家万人
除老赵介绍的情况外,我和其他3名驻村工作队员对该村的情况“两眼一抹黑”,知之甚少。在遥远的记忆里,漕涧曾是一个知名的古村,是云龙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这么一个拥有一万多人口的古村落,为什么有那么多贫困人口?那么多农村危房?那么多矛盾纠纷?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大家静下心来,持续开展了几个月的多轮遍访。一访,开展农村危房户户排危,澄清危房底数;二访民情,遍访农户4000余户,万余人次,对每户家庭人口基本情况、主要收入来源、收支情况作全面了解掌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做到“户户清”;三访农户“九有两无”(是否有安全稳固住房、干净整洁院场、安全饮水、干净整洁厨房、电视机、衣被床、卫生厕、进户硬化路、稳定收入;有无重病病人、辍学学生)情况,做到再深入,再过细,贫困摸底调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延绵的漕涧梁子脚下那片坝子,哺育了漕涧村一万多人口。从分水岭彝寨到白族聚居的空讲河畔,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寒风刺骨,我和同伴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往返行走于巷陌间,田埂边,百姓家。用足迹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这片热土。在空讲河上架起了一座座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大家带着真情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以朴实的作风,澄清了农村危房底数452户,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4人,排查出贫困边缘户34户。通过对走访获取的数据梳理,大家对漕涧村贫困程度从模糊到清晰。认为,“人口多,土地少,贫困面大,产业发展增收难”四大难题,是制约该村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了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挂钩帮扶干部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火塘会”开出的智慧
精准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强,群众关注度高,任务落实过细的工作。为宣传党的政策,做足“绣花”功夫,问计于民,针对群众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才有空闲时间的特点,大伙就采取晚上集中召开群众会,在村民议事点,老百姓家召开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次的“火塘会”。党的政策是个宝,每次会前大伙都会精心准备。如,向群众宣传解答哪些扶贫政策,怎样才让百姓听懂明白,征求哪些意见等等。刚开始,百姓与我们沟通总像隔着一堵墙。几次后,发现我们真诚朴实,渐渐地他们开始用当地白族话与我们沟通交流,有什么话都跟我们讲,什么意见都向我们提。这也使我真正明白,党群干群关系水乳交融的道理。
小小“火塘会”,绽放出大光芒。群众的意见建议拓展了大家对漕涧村产业发展的思路,针对群众意见组织开展了数场次以电焊、氧焊、砌砖、刺绣、缝纫为主的劳动技能培训班,参加人数达几千人。使外出务工,劳务输出人数迅速增加。制定漕涧村落实产业扶贫“一意见三办法”,确立魔芋、附子种植,黑山羊、肉牛、生猪、山地鸡、毛驴养殖七大传统优势项目为该村产业发展项目,稳定群众收入来源。后来,这些发展思路对解决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关键性作用。
驻村扶贫工作轶事
在驻漕涧村扶贫工作一年多时间里,我亲眼目睹身边许许多多鲜活感人的事例。有的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往返于百姓中;有的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连续几个月不曾返家;有的作风朴实,群众工作方法得当,被百姓称为“贴心人”……他们看似平凡,却彰显伟大。就是这样一群人,撑起了漕涧村精准扶贫一片天。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胖拱弟”、张主任和老杨的那些事。
“胖拱弟”的三板斧。“胖拱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村总支书记老赵,他性格直爽,初中文化,1米68的个子,1963年生,比我年长两岁,曾当兵服过役。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雷厉风行,坚韧果敢的性格特点。他身体壮实,春秋季节大家都穿外衣时,他总穿一件短袖衬衣,冬天气候寒冷时,仅加上一件外衣。或许有子弟兵情节,冬装经常穿着那件迷彩服。与他一起共过事的人都知道“胖拱弟”的三板斧。我作为第一书记,很支持他的三板斧。第一板斧“抓落实”。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他总是第一时间召集大家研究措施,抓好落实。他常说,少议论、少讨论,关键在于抓落实,干才有结果。第二板斧“马上办”。他容不得拖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和棘手的群众工作,他不会落下,骑着辆摩托,一马当先,第一个冲朝前。安排和领受具体工作任务,他总是催促马上办,明确要求什么时间前办结。我理解他的“马上办”就是“速度”。在这样一个大村,如果没有马上办的意识,雷厉风行的作风,是很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第三板斧“通思想”。“胖拱弟”还有个外号叫“张飞”,可做群众工作“猛张飞粗中有细”。他处事公道,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工作耐心细致,许多心中有“疙瘩”的群众,通过他的思想工作,迎刃而解,心悦诚服。
张主任的一天。村委会主任老张,他工作作风扎实,与群众打成一片,对漕涧村村情了如指掌,全村4000多户群众,只要问到户主姓名,他会马上告诉你,这户人家住哪儿,家有几口人。每每遇到群众工作棘手的问题,大家都要请他出面。他除负责2个村民小组外,还要承担漕涧老街子1000多户的棚户区建设,抓全村的产业发展。张主任的一天起早贪黑,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总是出没于巷陌间,往返于百姓家,行走在田间地头。他的实干精神,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老杨的“一壶老酒”。驻村工作队员老杨和我是警校同学,比我年长一岁。听说局里安排驻村工作队员时,从副局长、交警大队长卸任的他,主动报名。老杨同志皮肤黝黑,每每奔波劳累在大街小巷时,你会发现他脸上沁出豆大的汗珠,在阳光照晒下闪闪发光。在一年多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发现他办法点子多,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尤其是那种白天黑夜忘我的工作精神,俯下身子为百姓服务的态度,使我更加敬重他。他挂钩的漕涧村汽车站一、二组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老杨是我们的贴心人”。每当夜晚,总会听到老杨用并不流利,方言很重的腔调唱起《一壶老酒》:“喝一壶老酒,让我回回头,回头啊望见,妈妈的泪在流……”唱到伤感时,会流下两行眼泪。我知道他这是在思念老母亲了。老杨是出了名的孝子,他母亲已86岁高龄,他曾多次接母亲到县城尽孝道。无奈,农村生活习惯了,在城里呆不住,每次多则一个月,少则四五天又急着返回了。在老杨驻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母亲多病,儿子无法照料,只能以“一壶老酒”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春华秋实
2020,注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秋天到了,漕涧梁子的枫叶红了,坝子的稻谷黄了,百姓的房子新了,从分水岭彝寨到白族聚居的空讲河畔,人们沐浴着阳光的温暖,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这一年,漕涧村的精准扶贫工作顺利通过国检验收和扶贫普查,成效显著。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13.04%降至1.26%。动态调整后,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581户823人,贫困人口和34个贫困边缘户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通过内生动力的培养,政策、产业扶持,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仅以2019年末记,漕涧村外出务工25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0人),安排贫困人员公益性岗位88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贴息贷款979.45万元,产业扶持495户1792人,扶持资金174.31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9户147人。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建档立卡贫困户523户享受各种惠农政策。住房全部实现安全稳固,完成农村CD级危房452户(其中四类重点231户)建设任务。凝心聚力,教育、医疗帮扶两实现。实现全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869户1175人无辍学,高中、大专以上及中等以上职业技术学校无因贫困而退学学生;实现581户2226人建档立卡户全部参加新农合(帮扶补助180/人),大病救助和人身财产组合保险(帮扶补助100元/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应缴人员全部缴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233人享受农村养老保险。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组公路硬化26公里,实施改厕、改厨、改圈,入户路面和院场硬化773户,完成棚户区改造1045 户。安排卫生保洁员、建档立卡公益岗位分片分段清扫卫生,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毋庸置疑,这些数据仅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说不尽道不完的事。它将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参与过漕涧村脱贫攻坚战同志的心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当我们沉浸于这些成绩的取得时,耳边又反复响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句话“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颂歌党恩
这几年在漕涧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日子里,到处可见,随处可闻老百姓颂歌共产党,讴歌新时代的事例。我无数次被那些朴实的言语,那种真实的感情流露所打动。
彝寨的赞歌。漕涧村分水岭一、二组住着160户彝族同胞,属深度贫困自然村。有39户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其他多数享受扶贫政策,实施了农危改。新建的房屋整齐化一、安全稳固,打造了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分水岭彝寨新村。产业扶持方面,发展了肉牛、生鱼养殖两个合作社。在党的政策关怀下,彝寨“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19年农历6月24日这天,我应邀到分水岭彝寨与他们共度火把节,喜看彝族同胞致富奔小康。下午四点,那里已竖起又高又大的火把。傍晚时分,年轻男女手拉着手,簇拥在火把周围载歌载舞,用本民族语言唱起欢快的歌。虽然我无法听懂他们在唱什么,但从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我知道他们在祝福节日,歌颂新时代幸福生活。“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我深深地感受到党的扶贫政策之英明和伟大。
杨老汉灿烂的一笑。汽车站一组的杨老汉父子原来住一低矮破旧空心砖、石棉瓦房,属D级危房,需要拆除重建。驻村工作队员老杨几次深入做其工作,都无功而返。老杨不厌其烦,数次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杨老汉终于被老杨真情打动,享受政策,重建了新房。入住时,平常不苟言笑的杨老汉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主动要求驻村队员老杨与他在房前合影。见人就夸“党的扶贫政策好,干部作风好。”
楹联颂党恩。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张,享受政策建新房后,在堂屋张贴了对联,横幅“饮水思源”,上联“好政策感谢共产党”,下联“住新房不忘习主席”。贫困户吴大娘原是该村地母坡二组组长,在八、九十年代是本社致富带头人,无奈年迈体弱多病,被评为建档立卡户。享受农危改政策,在新房落成时,她热泪盈眶,并在堂屋张贴对联。上联“颂党恩五洲添彩”,下联“铭党恩四海归心”。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用真挚、朴实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老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表达着对共产党,对这个时代的讴歌。我们祈祷,我们祝福,党的事业欣欣向荣,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通讯员 何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