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奏响“健康西藏”最强音
2020年7月16日,墨竹工卡县卫建委、医保局以及县人民医院联合在嘎则新区易地搬迁点开展送医送药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宣传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向群众详细讲解了大病救助、异地就医转诊等政策,并进行了免费义诊。(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洛桑克珠 本报记者 唐斌 摄
55年孜孜追求,不变的是铁肩道义;55年上下求索,不变的是医者仁心;55年岁月沧桑,西藏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旧西藏仅有的3所官办藏医机构,到如今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642个;从民主改革前35.5岁的人均预期寿命,到如今的70.6岁……
5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迈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断把党中央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健康西藏”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的有力支撑。
构建起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快去通知央金阿妈,他们又来免费看病啦!”居住在拉萨市拉鲁社区的居民巴桑卓玛,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又来居委会开展疾病诊疗、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服务,连忙让丈夫去通知邻居。
自治区人民医院大厅里,当患者行动不便时,贴心的陪诊、轮椅平车租借、预约挂号等服务微笑而来;(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当患者需要帮助时,暖心的导诊就医、咨询了解、预约住院等服务不期而至;当患者手机没电、口渴时,快速充电装置、自助饮水点、便民箱等温馨服务触手可及……
近年来,我区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自治区、地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体系,为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强的健康保障。
放眼55年来我区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西藏速度”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和平解放前,旧西藏只有3所官办藏医机构,没有一张病床,西医西药几乎空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毫无保障。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内地医务人员随军入藏。次年6月,西藏历史上第一所人民医院——昌都人民医院诞生。同年9月,拉萨人民医院(即现在的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我区相继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院(站);90年代大力发展农牧区卫生事业即乡卫生院、县卫生站、县妇幼保健院“三项”建设;2000年以来,自治区卫生监督所、自治区血液中心正式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改扩建了自治区人民医院、藏医院,新建了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基本完成建设,各市、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全区所有行政村均有村级卫生室,基本实现一村两医。
经过55年发展,我区形成了藏西医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642个、床位数17073张、卫生技术人员26150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87张、5.89人、2.58人。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格桑玉珍表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使全区人民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了明显提升,为实现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助推“健康西藏”建设
“伍大夫,我从北京回来了!”
正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诊室出诊的援藏专家伍满燕看到眼前的小伙子霎时愣住了。
“是我,米玛!我从北京回来了!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感谢您!”说着,小伙子为伍满燕献上了哈达。接过哈达,伍满燕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才是29岁小伙子该有的样子!”
此前,米玛因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从日喀则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就医,因病情复杂,援藏医生伍满燕积极协调米玛到援助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经过京藏两地的联合救治,挽救了米玛的生命。
米玛千里转诊、重获新生的故事是医疗援藏惠及高原儿女健康福祉的一个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十分关心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和各族群众的健康,在医疗服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西藏特殊的支持政策,部署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推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5年以来,在援受双方共同努力下,我区实现了371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373种“中病”不出地市、一些常见“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治疗,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0.65%,比2014年提高约20%。
——援藏专家帮带医疗团队721个、本地医务人员2031名。择优选派1454余名本地医护人员到支援医院跟岗培训、进修。
——在重点打造重症医学、心血管、放射、妇产等重点科室基础上,大力推进卒中、胸痛、创伤及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建设。
——“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061项,攻关技术难题1305个,填补刷新技术空白1541项,“1+7”医院专业医疗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此外,自2016年以来,全国98家三级医院累计派遣2209名专家进藏对口帮扶我区贫困县县级医院,健全规章制度3400余项,帮带培养县级医院骨干1200余名,带领开展600余项县域新业务,分别创建成功“二甲”和“二乙”县级综合医院15家和42家,有力提升了我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
实践充分证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举措,已成为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民族团结工程。
更加完善的医保制度让全民共享“健康红利”
“我这次因为高血压住院治疗花了一万多元,但我个人只支付了一小部分,其他都由医保报销。在这里,报销只要资料齐全,就能立即办理,很方便。”
今年56岁的拉萨市吉日社区居民德吉旺姆在2010年体检时查出患有高血压,要定期去医院检查,每日按时服药,每年四五千元的医药费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但在今年,经过吉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城乡居民门诊特殊病医保刷卡结算业务报销,德吉旺姆的就医负担大为减轻,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医、在家门口享受医保报销。
拉萨市医保中心主任次仁金宗介绍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医保报销落实到基层、送到群众家门口。下一步,拉萨市将陆续开通全市条件成熟的乡(镇)卫生院门诊特殊病刷卡系统和村卫生室普通门诊刷卡系统,打造‘15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
为让更多像德吉旺姆一样的患病群众享受到医疗改革释放的“健康红利”,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增进人民福祉,今年我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工作的通知》,将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该制度从2020年起在全区范围内执行,实现了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6个方面的统一,确保了全区城乡居民同等享有更加公平、更高效率的医疗保障制度。
与此同时,我区重点聚焦贫困地区和因病致贫返贫等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综合保障,做好参保缴费有资助、待遇支付有倾斜、基本保障有边界、管理服务更高效、就医结算更便捷,切实提高农牧区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受益水平。
2016年以来,随着健康扶贫责任、工作、政策“三落实”,“三个一批”和三年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全区6.34万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清零销号,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全面扫除。
通过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我区大病集中救治病种范围在国家基础上扩大至38种,救治大病患者4745名、签约服务慢病患者19879名、兜底保障重病患者1193名;通过组织医务人员在高海拔、偏远、边境的10县96乡镇开展基层巡回诊疗试点,引导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此外,我区基本医保对贫困人员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贫困人员在统筹区内符合规定的住院、门诊特殊病医疗费用提高5%的报销比例;全面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对贫困人口实施倾斜性医疗救助政策,普通医疗救助限额较原有规定提高4万元,达到每年10万元;在此基础上,对个人及家庭自付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实行重特大医疗救助,救助限额较原有规定提高5万元,达到每年20万元。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关心和支援下,在全区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下,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责编:旦增卓色、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