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 21个区有了新目标

2020-05-11
来源:重庆晨报网    

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其中的“一区”,就是主城都市区。

  主城都市区究竟如何发展?

  5月9日,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了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并讲话。至此,重庆主城都市区具体建设方案开始浮出水面。

  据了解,主城都市区由中心城区9个区和主城新区12个区组成,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是重点发展的优势区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是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桥头堡城市

  荣昌、大足、铜梁、潼南

  规划主要目标:

  重点发挥成渝腹心优势,立足门户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配置,吸引人口产业集聚,快速增强综合实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增长极,合力培育大城市,协同四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同时,规划永川-大足-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綦江-万盛-南川、涪陵-武隆-丰都、长寿-垫江-梁平等抱团发展,强化空间布局统筹、交通互联成网、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破解人均指标占优、整体实力不强的局面,协同四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两江四岸”核心区

  规划主要目标:

  16平方公里长嘉汇大景区联动周边形成50平方公里的整体提升区域,是重庆地标、灵魂和精华,强化风貌管控,形成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

  中心城区

  渝中、大渡口、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北碚、渝北、巴南

  规划主要目标:

  突出创新链顶端、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形成高质量的极核、硬核。

  建设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五个板块各具主题形成名片,同时兼容兼顾多元发展,避免单一化雷同发展。

  以“两江四岸”为发展主轴,加快建设广阳岛、科学城、礼嘉悦来半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重点区域,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

  重要战略 支点城市

  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

  规划主要目标:

  是参与主城都市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空间分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挥区位、产业、规模等综合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辐射好传统腹地,相对独立支撑重庆落实国家战略、联动周边地区。

  同城化 发展先行区

  璧山、江津、长寿、南川

  规划主要目标:

  既保持独立城市格局,又在交通设施、产业分工、功能配套等多个方面与中心城区加速融合,参与产业转移分工,承担重大功能布局,吸引人口集聚,成为中心城区有机组成。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王梓涵

 主城区为何扩围?扩围后怎么建?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解读主城都市区

董建国。记者 苏思 摄

  主城都市区的范围和定位

  重庆日报:主城都市区包括哪些范围,各区域承载怎样的功能?

  董建国:市委根据全市发展现实,从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品质四个方面,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主城都市区范围包括21个区:原主城9区即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12个区即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为主城新区,这一范围还包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三个功能区。主城都市区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达到2.87万平方公里、2027万人和1.8万亿元。

  中心城区,要围绕“强核提能级”,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做靓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在以长嘉汇大景区16平方公里为核心、联动周边“两江四岸”大约50平方公里的这个区域一体规划、整体提升,打造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区。

  主城新区,要围绕“扩容提品质”,统筹抓好长寿、江津、璧山、南川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大足、铜梁、潼南、荣昌四个桥头堡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当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从空间布局上,主城都市区要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格局。从功能定位上,主城都市区要加快打造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建立主城都市区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何在?

  董建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确立的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2018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例如,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重庆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作出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市委五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把“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载体。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是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成渝相向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重庆日报:从当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前,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有何现实意义?

  董建国:重庆主城都市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一,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地位至关重要。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是立足重庆市情、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战略举措和科学决策,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长远布局和精心谋划,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推动与成都相向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重庆主城区扩大,加快培育形成区域新兴增长极,有利于充分发挥主城新区承接传递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和引领效应,以点连轴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带动成渝中部区域城市群快速崛起,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其次,有利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为重点,联动主城新区内高新区和经开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以大开发促进大开放,加快提升开放区位、拓展开放空间,助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重庆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

  同时,有利于做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特别是加快主城新区建设,有利于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力,联动四川毗邻地区共筑协同发展区,在更广范围内配置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延伸辐射半径,扩大辐射范围,为建设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奠定基础。

  此外,建立主城都市区,也是我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强化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带动功能,才能发挥好对全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力带动“两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努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切实发挥好“三个作用”。

  交通、产业等四个方面协同推进一体化

  重庆日报:我市将如何建设主城都市区?

  董建国:市委、市政府对建设主城都市区作出了部署,要求在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等重点领域下功夫,全力抓好主城都市区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我理解,我们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是推动同城化发展,可以从四个主要方面努力。

  首先是突出“互联互通”,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化。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轨道、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道路、水利能源网络、5G等信息枢纽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铁融合”,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打造“一日生活圈”,建设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区”。

  其次是突出“互补联动”,促进产业体系同城化。中心城区产业要往高端化走,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加快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样板区。

  主城新区将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强化核心配套服务功能,与中心城区共同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以此来提升发展水平。

  产业将进一步协同联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尽最大可能发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科研机构和平台优势,为主城新区提供技术服务。鼓励主城都市区各区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合作。

  第三是突出“分步推进”,促进城市建设同城化。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打造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区。中心城区加快集聚高端功能,长寿、江津、璧山、南川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等支点城市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大足、铜梁、潼南、荣昌等区发挥连接城乡、联动毗邻的桥头堡作用。特别是要把握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和节奏,推进“规划一片、实施一片、完善一片、成熟一片”,做好生态留白、战略留白,促进精明增长、紧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更加注重职住平衡和人口集聚,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吸引用好各类人才。

  第四是突出“机制创新”,促进城乡治理同城化。主要包括协同发展机制、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

  以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为例,我们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等联动机制,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城乡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治安维稳、行政执法等协作机制和安全隐患排查、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机制。本报记者 吴刚(来源:重庆日报)

建设主城都市区 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优势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扈万泰解读主城都市区

扈万泰。记者 苏思 摄

  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之一

  重庆日报:应该如何理解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必要性?

  扈万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会议,就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完善城市化战略进行部署,深刻揭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重庆主城都市区是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环境承载力最高、竞争潜力最强的区域,推动主城都市区重点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全局发展看,建设主城都市区,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形成空间尺度上与北京全域、上海全域等接近的中心城市形态,有助于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二是从区域协调看,“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区域重点保护”要求,有利于更好发挥“一区”对“两群”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三是从空间结构看,中心城区及外围若干专业化节点城市联动,在100公里左右半径1小时通勤圈内,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带动效益,避免中心城区“一市独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优势。

  重庆日报:重庆主城都市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扈万泰:从规划定位来说,主城都市区由中心城区9个区和主城新区12个区组成,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是重点发展的优势区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之一,是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从规划保障来说,要按人口规模,保障城市空间供给,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确保人口、产业、空间、用地相匹配。

  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

  重庆日报: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具有哪些特点?

  扈万泰:从自然本底看,我市中心城区独具山水分隔的山地城市特点,具备天然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条件。主城新区各城市彼此相对独立,更适宜深化“独立成市”,更宜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从空间构思看,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组团式发展,不“摊大饼”;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坚持独立成市,壮大支点城市,培育区域中心,支持抱团发展,可共同构建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具体来说,一是“两江四岸”核心区。16平方公里长嘉汇大景区联动周边形成50平方公里的整体提升区域,是重庆地标、灵魂和精华。将强化风貌管控,形成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

  二是中心城区。突出创新链顶端、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形成高质量的极核、硬核。以“两江四岸”为发展主轴,加快建设广阳岛、科学城、礼嘉悦来半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重点区域,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

  三是长寿、江津、璧山、南川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它们既保持独立成市格局,又在交通设施、产业分工、功能配套等多个方面与中心城区加速融合,参与产业转移分工,承担重大功能布局,吸引人口集聚,成为中心城区有机组成。

  四是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它们是参与主城都市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空间分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挥区位、产业、规模等综合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辐射好传统腹地,相对独立支撑重庆落实国家战略、联动周边地区。

  五是大足、铜梁、潼南、荣昌四个桥头堡城市。它们重点发挥成渝腹心优势,立足门户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配置,吸引人口产业集聚,快速增强综合实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增长极,合力培育大城市,协同四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同时,我们规划永川-大足-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綦江-万盛-南川、涪陵-武隆-丰都、长寿-垫江-梁平等抱团发展,强化空间布局统筹、交通互联成网、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破解人均指标占优、整体实力不强的局面,协同四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规划“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重庆日报:重庆主城都市区的交通支撑体系今后将如何建设?

  扈万泰:普遍来看,国内外的都市区空间尺度较大、地面道路交通通勤难度较大,交通组织通常采用“城市轨道+市郊铁路”模式,形成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支撑体系。配套沿线带状开发、节点复合开发等多种TOD(公交优先)模式,促进网络节点城市之间复杂功能性多向联系。

  我们借鉴国内外经验,认为首要是加快主城都市区“四网融合”多层次、多制式轨道发展,规划“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相关工作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规划中心城区1小时城市轨道通勤圈。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近期实现“850+”城市轨道加速成网,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

  二是以铁路公交化为主体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近期通过功能互补、枢纽换乘、线路共享等形式,实现干线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形成1小时主城都市区通勤圈。

  三是规划都市快线网络实现更高水平的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规划1320公里都市快线(市域铁路)网,建设覆盖各独立成市、各功能节点的1小时主城都市区通勤圈;将都市快线延伸到四川毗邻城市,推动成渝轨道互联。

  除了轨道交通以外,我们还需积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在构建出境大通道方面,向东打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向南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拓展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输通道,向北延伸渝满俄班列覆盖网络。统筹布局国际多式联运集疏体系,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

  在构建出渝大通道方面,高标准规划铁路运输干线网络,规划10条对外高铁通道,形成重庆与沿海三大城市群之间高铁双通道。强化国家公路枢纽功能,规划18条射线高速公路。

  在完善航空航运体系方面,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打造果园港、涪陵龙头港、江津珞璜港,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完善机场体系,提升重庆航空枢纽能级。

  在提高主城都市区公路和城市道路互联互通水平方面,加快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各城市间高速公路双通道、1小时通达,相邻城市间高速公路直连直通、半小时通达;以快速干线网实现主城都市区各城市快速干线网络化、全覆盖。

  除此以外,我们还计划规划加密不收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降低公路物流成本,支撑整个城市现代物流系统的升级。

  本报记者 申晓佳(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