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爷爷,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不能去烈士陵园看您了,但我已经教会奶奶如何在这里留言、献花,这几天她总跟我讲起你们相识的故事,我们都很想您。”最近,在黑龙江省兰西县,11岁的张艺涵经常会登录“中华英烈网”,“看望”自己的爷爷张守波。
怀念先人,纪念先烈。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国多地暂停现场祭扫,大力推广网上“云祭祀”。正如一位专家在采访中所说,面对疫情,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张艺涵和奶奶徐立娟在网上寄托追思。 董立雪摄
多地暂停现场祭扫,确有需求要预约
连续两天拨打多个电话终于预约成功后,家住宁夏银川新华街的黄菁(化名),3月26日一早就带家人来到银川福寿园门口。在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后,一家人来到先人墓园献花祭扫。在此之前,由于不知能否预约成功,黄菁每晚都登录陵园的微信公众号,输入爷爷姓名查看墓碑照片,在线“点烛”输入寄语,寄托自己的思念心情。
今年清明节,面对人员聚集可能带来的风险,民政部在3月14日就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研究是否开放现场祭扫服务、开放的区域范围及所应具备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随后,各地陆续发出关于做好清明节祭扫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其中,多地明确暂停实地祭扫活动。如贵州省民政厅发出公告,清明节期间将暂停任何形式的实地祭扫、集体公祭、集体告别、骨灰集中安放等聚集性活动;黑龙江省民政厅发出通知,清明节期间,全省各殡仪馆(服务中心)、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暂不举办守灵、公开告别、现场祭扫等活动;湖北武汉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在暂停现场祭扫服务的同时,推出了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两种便民服务。
湖南百姓可通过湖南省民政厅发布的“云上清明”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祭扫。何萌摄
在疫情防控风险较低的地区,清明期间可以现场祭扫,但均明确需要提前预约,现场亦将严格管控、错峰祭扫。
“我们提倡市民尽量取消实地祭扫,或者延期开展祭扫活动,确有实地祭扫需求的,按日分时段限流预约祭扫。”湖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四级调研员何波介绍说。
在重庆,全市171个殡葬服务机构(含公墓陵园)自3月25日起开展预约现场祭扫服务。当地明确,每个墓位(含合墓)祭扫人员不超过3人。
网上祭扫成共识,“云端”也能寄哀思
网络祭扫推出多年,一直不愠不火,在这个特殊时期,却成为疫情防控与表达哀思的最佳平衡选择,快速被人们接受。网络时代下方便快捷的“云端祭祀”,也让许多人在这个清明有了别样的体验。
安徽桐城居民俞晶晶在网上为先人建墓。 李晶晶摄
3月22日,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龙眠街道太平社区,居民俞晶晶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在网上为先人建墓、献花,并抒写感言寄语,表达自己的哀思。
当天,桐城市全面开展“2020清明文明祭祀·网上祭祀”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引导群众文明祭祀,推进移风易俗。仅太平社区就有50名小区单元长,当起文明祭祀的示范者。。
“以前我们都是去墓地祭拜爷爷,今年有疫情,社区一宣传,我们就决定在网上祭祀,这样既不聚集,又安全环保。想念爷爷了,打开网站就能看,也很方便。”俞晶晶说。
贵阳市第十五中学初三学生通过“云祭扫”向革命先烈献花寄语。 赵松摄
今年清明,各地也纷纷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的网上主题活动。
登录中国英烈网“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平台,为英雄献花,浏览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并写下自己的感言寄语……3月30日,在老师的指导下,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初三年级的20余名同学,完成了对革命先烈的“云祭扫”。
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深有感触,“网上祭英烈虽然少了些现场感,但却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更加详细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时代的艰苦卓绝,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心祭”重于“形祭”,生者平安是对逝者最好告慰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是有名的侨乡,有近20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为了满足战“疫”期间华侨回乡祭祀需求,3月18日起,文成县玉壶镇推出“云祭祀”文明代祭祀活动。在玉壶镇塔坪公墓,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连线海外华侨,直播打扫卫生、鞠躬、献花等代祭事宜。
“你看,这里都祭扫干净了。我们还送上了公益鲜花,你们安心在国外好好居家,做好防护措施。”玉壶镇代祭祀员胡志朗,在连线中对远在意大利的华侨赵东磊说。
看到先辈的墓碑,赵东磊非常感动:“这个是我爸妈的公墓,因为疫情影响,我们暂时回不来,你们想得太周到,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除了网上祭扫,委托祭祀、小规模家庭追思,也成为今年疫情之下不少人的选择。
宁夏银川市民王孝友,父母墓地在老家内蒙呼伦贝尔草原。清晨,他摆上凉茶、水果和面点等父母之前喜欢的食品,诵读体现孝道的国学经典。
“这样既能缅怀先人,又能教育孩子,已经得到了子女和侄儿的认同。” 王孝友说,“今年我准备把全家人共同家祭的现场,拍成小视频,分享给远在内蒙的亲人。”
贵阳市一家长和学生自发在网上参与祭奠活动。 石传珏摄
采访中,也有部分市民认为新式祭扫缺乏仪式感,不如现场祭扫体验感强。对此,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彦章说,“网上祭祀、预约祭扫等,是疫情防控与表达哀思的最佳平衡点。虽是非常情况之下的务实选择,但网上祭祀、清洁祭扫,值得将来大力提倡。”
“生者平安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祭扫重在表达感情,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表达敬仰,追思亲人。”贵州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清明祭扫转入“云端”,既是疫情期间的选择,也是在坚守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未来将会继续进行推广,让其成为传统祭扫方式的有效补充。
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也认为,网上祭扫、预约扫墓都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进行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适应大众网络生活方式,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与良好前景。孙正国建议,政府可以将新的祭扫方式纳入清明节日文化系统中,建立政府公益性祭扫平台,形成政府与民众共创共建的文化传承平台。(韩震震、吴隆重、孙远桃、焦洋、肖璐欣、何萌、王丽玮、祝舒铭、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