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教授邰秀军话脱贫攻坚

2020-04-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如何持续助农增收、拓宽增收多元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邰秀军谈了自己的看法。

  

  邰秀军,1971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12),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创新人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1995年7月获工学学士,2004年7月获经济学硕士,2011年7月获管理学博士。曾参与临汾百里汾河经济带产业发展前期研究和总体规划,主持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委托的“临汾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临汾市“十四五”规划思路研究等产业与区域规划课题。

  2019年我市脱贫攻坚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 脱贫攻坚战连战连捷。2019年,3个深度贫困县如期摘帽,8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951名贫困人口脱贫,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欣喜。

  ★ 初步建立了增收奔小康的长效机制。经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市各县都拥有了一个或多个特色主导产业,如隰县梨、吉县苹果、浮山小米、安泽中药材、大宁西瓜、古县核桃等,特色主导产业为脱贫攻坚贡献出力不少,未来还将在脱贫后的致富奔小康生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 全市各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涌现出许多脱贫新模式。如大宁的购买式造林,既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帮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蒲县的道德银行,是针对贫困村治理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这些做法在我市、我省甚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产生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如何理解脱贫攻坚的“军令状”“交总账”意识?

  脱贫攻坚是一场大战,“敌人”就是贫困。就我市来说,贫困发生率虽然已由2015年的13.3%下降到了目前的0.05%,但贫困人口依然有594户、1500多人。这0.05%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让他们彻底脱贫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可以说,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吃劲的时候”,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发扬扎根基层、敢挑重担、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带领群众迎难而上,立下“不胜不休”的军令状,拿出攻坚决战的勇气、作风和姿态,在狠抓652个整改问题的同时,以“向我看齐、跟我来”的实际行动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对表交总账,通过“两清单两表格”,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用实际行动、实际成效向党中央、省委交好总账,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村落伍,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做好今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1 开发式扶贫与兜底式扶贫相结合

  兜底式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有力补充,目前的剩余贫困人口大部分都属于“有心无力”脱贫,大多是无儿女的老年人、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或久病大病患者等特殊贫困群体,属于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体。针对这部分人要进一步建立综合保障体系,对他们实施保障性扶贫、兜底式扶贫,这是全市上下需要尽心尽力“管”的一部分人。

  2 深化“1+X”产业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的关键

  发展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主导产业是实现脱贫并最终使贫困农户实现可持续生计的根本之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形成稳固的有市场需求的扶贫产业链,这需要放眼长远、提前谋划。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坚持市场思维。在市场导向下延伸产业链,使得主导产业与附属产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是保障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广大群众持久致富的“法宝”。对贫困群众而言,有了稳固的产业链,即便收益一时受影响,来年仍有盼头,产业扶贫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真正得民心、走得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增加4万亩以上玉露香梨、蔬菜5万亩、中药材5万亩以及创建临汾药茶等,都是很得力的产业项目。

  3 “四不摘”政策是防止返贫的有力武器

  根据中央的精神,防止返贫将成为我市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根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原则,坚持动态管理常态化、扶贫扶志再强化、帮扶举措持续化,为稳定脱贫安上“保险阀”。

  4 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能

  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家庭型向融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动我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5 一系列民生工程和制度改革将为脱贫攻坚提供助力

  文旅融合、基础设施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健康养生等民生工程的大幅投入以及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改革、农技服务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也必将惠及我市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可靠的支持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