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

2020-04-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机声隆隆、车辆穿梭,吉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地一派繁忙;项目申报、手续办理,工作人员现场服务,快速运转——

  吉县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

  

  吉县产业集聚区项目工地正紧张施工

  

  临汾中慧华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吉县车城乡赵村建设的3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今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按照吉县生态功能区定位,基于吉县产业基础和空间布局,在稳步推进沿黄公路等交通项目、县城棚户区改造等城建项目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按照“年年都是项目建设年”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硬核”工作来强势推进,形成了以吉县产业集聚区为新引擎,以新城工业园、全域旅游圈为两翼的项目大开发、快推进格局。

  新理念激发新动力

  “要立足于比较优势,依托开发区建设,善于招商引资,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就大胆地引、坚决地干。”县委书记崔绍民多次亮明县委的态度和决心。产业集聚区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吉县产业集聚区毗邻在建的隰吉高速,土地平坦、水源充沛、生态良好。集聚区集中建设区规划占地1700余亩。该县按照“多元发展、延伸链条,综合利用、提升效益”的原则,按照“一区三园”发展思路进行建设,即以集聚区为基础,发展以煤层气、风能、光能、生物质能为主体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园,以人祖山寻根、蔡家川度假、乡村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康养体验园,以果蔬深加工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改变理念、打破常规,形成了“三靠五破三同”的强力推进态势。

  “三靠”吃定心丸。着力构建“六最”营商环境,靠诚心、靠服务、靠环境赢得客商。实行领导包联、定期调度、跟踪服务、督查督办、考核激励等制度和办法,一个项目一个专班,解难题、破瓶颈,打通中梗阻。实行“四个一”承诺制,即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系统管监管、一个平台管交易、一条热线管便民。职能单位派专员进企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全程网办”,力求“一次不用跑”,让企业感受到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五破”戴紧箍咒。在全力服务企业的同时,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五破”要求。明确要破除坐等客商上门的陈规俗念,破除设卡设限的进入壁垒,破除吃拿卡要的违规行为,破除对县委、县政府的“指令”依赖,破除传统路径的思维束缚。明确公职人员的行事边界,鼓励广大干部开拓渠道、大胆创新。

  “三同”求高效率。为了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集聚区建设规划和机构组建同时进行,公共设施和单体项目建设同步启动,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同期推进。县委多次召开会议,成立了吉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中心,设立了集聚区办公室,制订了《吉县产业集聚区实施方案》,同时聘请专家编制《吉县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规划区内,县水利局投资300余万元建设水塔、铺设管网,保障了用水安全;投资5亿元的窑渠50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运营,包括园区污水治理、电视信号在内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整体推进,同时山西吉美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3亿元的脱水蔬菜项目和真空冷冻干燥项目,1.5亿元的20000吨加工成品肉项目,1.2亿元的30万方LNG(液化天然气)生产项目破土动工、同步开建。吉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落地企业推荐的上下游关联项目的引进给予政策性奖励,同期谋划,优化产业链条。

  

  山西沃心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产20万只口罩无菌生产车间一角

  

  吉县屯里桑峨光伏发电站

  新办法催生新项目

  吉县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的同时,决不降低项目质量。签约选择的项目都是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关联性大、辐射面广的项目。为此该县制订了操作性很强的招商引资方案和鼓励奖励办法,县领导带队先后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招商,举办了“相约壶口、共谋发展”山西·临汾(吉县)专题招商引资活动。同时他们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促使项目快速进入实质性的落地程序。

  产业链招商。近年来,吉县大力发展红色苹果、黄色瀑布、绿色生态“三色品牌”战略,苹果面积达2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2.9%,壶口瀑布全年接待游客161万人次,这些要素对企业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该县也力推好项目与主导产业对接,不断延伸提升产业链条。如山西宏源公司入驻壶口后,今年紧紧抓住壶口—克难坡景区被确定为黄河板块旅游发展引擎项目的契机,新建壶口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加大克难坡保护开发力度,完成南村坡村整体搬迁,进而带动全域旅游发展;临汾中慧华博农牧科技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赵村建设3万头生猪养殖场,能为吉县苹果产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基础原料,形成果业生态良性循环。

  以商招商。吉县鼓励企业产业链式入驻,支持入驻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山西吉美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脱水蔬菜项目已在吉县产业集聚区动工开建,这个总投资3亿元的项目将建设果蔬生产线50条,年产脱水蔬菜30万吨。一同入驻的山西吉美康食品科技公司投入1.5亿元,将引进丹麦进口设备两条,年加工成品肉类2万吨。由他们引荐的大型养鸡和饲料有机肥项目正在与县政府洽谈,将在集聚区内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域外乡贤招商。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吉县籍在外创业人士作用,组织80名吉县籍在外商界、企业界人士,举办了“叙乡情、话招商、建家乡”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恳谈会。在青岛创办多家公司的吉县小伙冯俊勇多年来出口吉县苹果,今年3月份他回乡投资2000余万元创办了日产20万只防护口罩的山西沃心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产品已取得了欧美双标认证并出口美国。在石家庄创办培训学校的吉县姑娘李云,回乡创办了金梦想教育培训机构,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艺眼文创公司开发文创产品,丰富吉县旅游产品。像这样回乡创业的人士已达10余位,从事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生物肥料、果蔬加工、市场物流等行业,成为创业的生力军。

  截至目前,仅吉县产业集聚区新签约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6.6亿元。集聚区内已引进建成的50兆瓦远景风力发电项目,30兆瓦光伏扶贫大型地面发电项目,2×6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桑峨牡丹园万亩油用牡丹基地等一批产业发展项目等运行良好。

  新环境构筑新势能

  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建设项目的整体加快,旅游苹果生态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发,为吉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牵引的项目开发在吉县风生水起,主要得益于“五有”:

  有干事创业的氛围。县委、县政府紧扣“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作为发展的硬支撑。激励职能部门和乡镇转变思路观念、强化责任担当、夯实目标任务,形成了“谁破坏营商环境,谁就是发展的罪人”的干事创业氛围。

  有适宜的企业落地标准。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国家、省、市的投资方向,明确招商导向,以有税收、有就业、有潜力为标准开展招商,以有市场、利生态、能共赢找准政企结合点,确保了招商实效。

  有“家政式”全生产链服务。项目投资面临千头万绪,每个项目落地建设运营都有各种难题待解。吉县项目快速落地建设,是各级干部“家政式”全生产链服务共同发力的结果。“企业来投资不容易,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服务。”吉县促进外来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郭辉介绍,落地吉县的每一个项目均有一名副县长来主抓,同时每个项目开工前所有手续由职能单位工作人员现场解决。

  有纯朴善良群众。吉县群众对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的努力非常支持。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1700亩田地指标,短短三天时间,就与农户达成协议,征用土地930亩。太度村民周吉祥说:“加工项目能为屯里川的果蔬等农产品找到出路,我们还可到企业上班,这是为咱老百姓谋利,应该支持。”

  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书记、县长亲自谋划推进招商引资。县委书记崔绍民多次带队招商,为产业集聚区配强干部。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赵松强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项目工地,实行“县长挂牌”督办机制。在外工作的冯俊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传达了回乡办口罩厂的意愿,他和县领导还未谋面,该县已召开协调会议前期推进,从立项、选址、建无菌车间到投产出口,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有感于家乡的效率和热情,冯俊勇又从青岛介绍了康养休闲和熔喷料生产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洽谈。对此,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赵松强深有感触:“落实‘项目为王’不仅是政治态度,更是政府责任。我们有决心按照‘抓规划引领、抓机构建设、抓机制改革、抓基础设施、抓项目落地’思路,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久久为功,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项目投资的热土、产业聚集的高地,延伸吉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做强价值链。”(王彦章 胡安娇

  柿子滩:不只是几块石头磨过

  

  万年前古人栖居的柿子滩

  黄河万古奔流。这是一条大河,承接了上游,交汇了旁系,网络大地似错综叶脉。黄河行至晋陕豫“几字湾”,便于中华远古文明发生了深深的关联,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之地。《禹贡》记载说,大禹治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不知是否巧合,中华最古老的《史书》所记载的中国最早重大事件发生在壶口。这从某个侧面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先民生活的地方。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柿子滩古人类遗址为此提供了科学的实证。

  在距离壶口瀑布大约8公里,有一处对世人来说颇显神秘的地方——柿子滩。它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隅于黄河的一个小支流清水河畔。1980年,时任吉县文物所所长、现已80高龄的闫金铸老先生发现了她。闫老是吉县考古领域的权威,曾在壶口发现了清长城。1980年刚过正月十五,他下乡到了西村。恰好看到一个老百姓拿一个火镰,这个石头有加工的痕迹,这引起了他的注意。闫老从农民手里接过来的火镰,正是一枚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石器。在那个农民的带领下,闫老在清水河边轻而易举地捡到了一百多片这样的石器。这个偶然发现的考古富矿,令他惊奇而又兴奋,从此揭开了柿子滩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大幕。柿子滩遗址一经发现、试掘就以历史悠久、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地理埋藏而震惊考古界。

  真正让柿子滩扬名于考古界的是时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金鸣和宋燕花博士、闫金铸和女承父业的闫亚梅等组成联合考古队,2000年柿子滩遗址的调查和发掘项目开始启动。2001年,国务院公布柿子滩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柿子滩遗址的发现获得“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2004年,柿子滩遗址的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从1980年发现并试掘开始,柿子滩没有让人们失望,专家们在15公里的范围内新发现了10余处人类用火遗迹,上万件石制品及动物化石和蚌质穿孔装饰品。新的发现赋予柿子滩遗址以新概念——由25处遗址和一个中心遗址区组成的“柿子滩遗址群”,成为目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1万年左右,文化层堆积最厚,分布范围最大,埋藏也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群。

  2010年,吉县柿子滩遗址考古发掘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50处用火遗迹和1万余件文化遗物,包括早期细石器和细石叶、成组的穿孔装饰品和一系列的石磨盘。用火遗迹的成组发现是探索遗址群功能和古人类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料,发现有助于研究距今2万年以来人类用火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类对火的控制和利用。柿子滩遗址的年代学数据和距今2.5万年前典型细石器的发现,为探索我国细石器起源“华北说”提供了必要的考古学依据。石磨盘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史前人类的食物结构、解决我国原始经济类型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的过渡形式以及原始农业的起源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工艺的蚌壳和鸵鸟蛋壳制穿孔装饰品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饰品的穿孔方式、穿系佩戴方式,以及制作工艺发展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材料。

  毛泽东主席诗云: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柿子滩遗址,不仅发现了打磨过的石头,而且发现的用火的曙光,古老的岩画和农耕的雏形。柿子滩位于一片平坦的山中谷底,美丽的清水河自山谷中蜿蜒流过,夹岸丹崖耸峙碧峰连绵。在这片优美的河滩上,清风吹来,我们仿佛看见河滩上升起淡淡青烟,那是祖先们在夜晚燃起的篝火。柿子滩遗址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万多年前,尚处氏族部落的祖先们在这片河滩上升起篝火,安家生活,繁衍后代。几经岁月轮转,他们的子孙走出河滩,走下山岭,走向广袤的中华大地。然而也有一些并没有走远,他们在黄河岸边安家,在柿子滩周围的崇山峻岭间生活。一万年以来,他们眷恋着壶口,守望着黄河,陪伴着自己那从柿子滩走来的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