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里的短短30秒“高光时刻”,淮北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足足用了30年。
不久前,淮北市市长戴启远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中华环境优秀奖的奖杯,这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设立的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励,淮北市是全国唯一获得第十届中华环境奖的地级市。
“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淮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标本兼治、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领奖台上,戴启远用30秒的时间讲述淮北环保故事,淳朴真挚的言语背后,是一代代淮北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是两百多万淮北人民“三十年磨一剑”的激情和心血。
“煤城”淮北,如今早已是“美城”淮北,“绿金”淮北。
治理后的绿金湖 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塌陷区治理:“实现土地再生的奇迹”
每逢闲暇,家住淮北温哥华城的王志刚一家老小喜欢到绿金湖逛逛,曾经黑臭熏天的塌陷区如今摇身变成城市中央公园,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清新的空气。
塌陷区,煤矿采掘后留下的下陷地域,其综合治理被认为是一道世界难题。淮北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随之而来的,全市因采煤塌陷土地35万亩,30多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2万余亩山体遭采石破坏,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近300平方公里。2009年3月,淮北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困境倒逼改革,探索赋能重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淮北市发明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预治理方法治理采煤塌陷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深修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藉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独具特色的治理方法,解决了采煤塌陷区的治理难题,绿金湖治理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的二、三期工程,总治理规模3.61万亩,总投资22.2498亿元。绿金湖治理后,形成可利用土地2.45万亩,可利用水域1.16万亩,总蓄水库容达3680万立方米,是目前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
绿金湖花海 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塌陷区治理给市民带来如画的美景,也带来了巨大的利好。淮北市通过对浅层塌陷地复垦治理,新增了大量农用地,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恢复农用地10.2万亩,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杜集区段园镇在复垦后的土地上种植了2万余亩无公害优质葡萄园,成为淮北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双楼、任庄两个村先后利用复垦治理后的塌陷地,建成近千亩鱼塘,建成了农业现代产业园。烈山区洪庄村通过对深层塌陷地实施治理,形成1600亩的水产养殖区、400亩的畜禽养殖区和600亩蔬菜种植区,创建了省级农业示范园。
目前,淮北市已累计利用充填方式造地3万余亩,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实现了由“塌陷地”到“黄金地”的华丽转身。联合国人居署对淮北市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称其为“实现了土地再生的奇迹”。
淮北国家矿山公园 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荒山种绿:石头缝里长森林
2019年,在北京国新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徽专场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向世界介绍安徽时,专门提到了淮北的“七步造林法”,点赞淮北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传奇。
从石头缝里长出森林,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淮北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淮北市地处皖北,森林覆盖率低,全市分布有19.8万亩石质山地,2002年以前统计的非宜林荒山近12万亩,植树造林压力巨大。
“荒山”变“绿山”的背后,是一代代淮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2002年开始增绿种树,陶士军和同事们的脚步踏遍了淮北200多个山头,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痕迹,“树种上了茂密了,我的头发也白了、稀疏了。”陶士军是淮北市林业局局长、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18年前,从相山绿化工程开始,他的生活便和荒山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淮北对植树造林大手笔投入,近20年市委市政府换了很多领导,但是这条根本一直在坚持,正是所有人久久为功的努力,才创造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奇迹,把荒瘠的皖北丘陵变成了绿色江南。”陶士军感慨道。
陶士军的这种感慨,淮北人民太熟悉了。淮北荒山岩石裸露,缺土少水,立地条件差,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淮北人开始倾全市之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跟着老师、同事、家人去植树,几乎是每个淮北人的共同记忆。
淮北相山绿化后的美景 淮北市林业局供图
石质山造林一直是绿化的“禁区”,淮北人的种树道路开始并不平坦。起初,在相山植树的成活率还不到30%,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分析,淮北人总结出一套“七步造林法”: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
“七步造林法”有效地将石质山植树的成活率从30%提高到95%以上,也把淮北的荒山变成森林。18年间,淮北累计荒山造林和疏林地补植13万多亩,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2010年,安徽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联合授予淮北市全省唯一的“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七步造林法”还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并向全国推广。
细心呵护,荒山变成聚宝盆
绿色,是淮北的底色,也是淮北人一直悉心呵护的亮色。来之不易的“淮北绿”,不仅美了淮北,还富了人们的腰包。
年逾八旬的石宗宏是杜集区北山村村民,2001年从乡村教师岗位退休后,就一心投入石质荒山绿化志愿服务活动,硬是在石头缝里“抠”出近两万个石坑,在荒山上种植400余亩树木,还带领周围群众创造了十余年绿化荒山3000余亩的奇迹,演绎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一位普通的护林员,5000多个日日夜夜行走在相山的山坡小径,磨破了一百多双鞋子,写下了20多万的巡山日记。
全国优秀护林员周启峰巡山 淮北市林业局供图
全国优秀护林员、中国好人周启峰用青春装扮葱郁山林。
越是节假日的时候,越是森林人最多、隐患最大的时候,对淮北市林业局的员工来说,有哪位没有把足迹踏过荒山,有哪位没有过冒着酷暑迎着寒风巡查山林?无数人的默默守护换来绿色的新生。
“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荒山成了林,变成聚宝盆。”在淮北林农的嘴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今年石榴产量预计将比去年增加30%,老百姓都很开心啊。”烈山区烈山镇塔仙石榴合作联社理事长宋继承乐呵呵地介绍,荒山绿化榴园村受益最大。在林业部门指导下,榴园村村民在山头搞绿化,山坡种植石榴,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之路,成为“中国石榴特色旅游度假地”,连续举办9届石榴文化旅游节,目前淮北市石榴种植面积7.3万亩,年产石榴16万吨,成为全国六大石榴主产区之一。
石质山能生“金”吗?在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舞彩灵枣种植专业合作社能找到答案。理事长沈文同通过发展小灵枣,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目前,小灵枣已远销北京、南京、郑州、徐州等大中城市,供不应求。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通过三十年的努力,淮北交出一份绿色生态的美丽答卷,让时间有了沉甸甸的力量。
“淮北人民是伟大的,淮北的自然资源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历史留给淮北的‘时代之问’,也是‘应有之义’”。说起淮北人民一代又一代为环境保护做出的努力,淮北市委书记黄晓武动情答道。
像保护生命一样呵护绿色家乡,这是藏在淮北人民心里的不竭动力,他们负重前行,又向山而立。
(责编:关飞、李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