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艺海逐梦

-辽宁省东方书画研究院院长刘东元2019-12-26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    作者:郭兴文

  

  刘东元,中国人民解放军辽阳军分区原政委,党委书记,辽阳市委常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画写生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画圣吴道子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东方书画研究院院长。

  受家庭儒染,刘东元自幼酷爱文学和书法。已发表散文、诗歌、楹联、纪实文学作品600万字,曾获得国务院图书奖。七岁习书,几十年笔耕不辍。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全军书法大展,并获多种奖项。在全国第三、四届书法大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获得《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和建军60周年书法展金奖和优秀奖;获《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书画大赛金奖;获展全国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辽宁日报》、《中国书法报》、《书法赏评》、《书画市场报》等报刋杂志,和北京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了其艺术成就。并有多幅作品被沈阳故宮博物院、中曰友好协会、美中基金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及中外名人收藏。

  诗书本色 翰墨情怀

  郭兴文

  军旅书法家刘东元先生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关注的目光不仅来自书法界的同仁们,也来自社会各界的同道者。而笔者大概也应算是关注者之一吧。我对刘东元先生的关注不自今日始,早在2003年任省委宣传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时,就对刘东元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任辽阳军分区政委。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同志们向我介绍情况时,提到了这位能武能文,集军人、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校军官。也可能是军人情结吧,当过兵也喜欢“舞文弄墨”的我,顿时产生了一探“庐山真面目”的念头。此后随着他离职到地方,我们交往日多,对他的印象也愈加清晰了。

  

  刘东元先生是一位颇具个人风格的书法家。他家学渊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六岁习字,十岁即能为村里乡亲们写春联、喜联。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辛勤的汗水成就了他艺书的不断升华。他真草隶篆诸体兼善,以行草为最。既有二王、米芾、张旭、怀素的渊源,又不落窠臼,作品中散发着古雅之气的同时,又表现着比较强的时代感,呈现着一种古质与今妍相互和谐的气息。关于刘东元先生书法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多有方家点评见诸报端、杂志。如业内有关专家曾评价东元先生的书法是“法度严谨、气韵生动”,“紧随时代、古貌今妍”,“精而不甜,雅俗共赏”。胡崇炜先生评价东元先生书法为“字如其人,别具风骨;气息生动,古不乖时;骨力峻峭,文而不饰;雅静清馨,精而不甜”。刘国强先生评价东元先生的书法艺术气质是“修养、阳刚、中庸、时代”。

  

  孙世昌先生评其书法“舒朗劲健,意蕴深邃”。更有徐邦林先生评价刘东元先生书法为“清风出岫,朗月入怀”,具有“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意韵;气宇融合,才壮风云的襟度;博古通今,出入规矩的尊奉;纵横豪放,潇洒出尘的开拓”。这些评论当属精当确切,全面深刻。但是书法是多元的,实用中的书写,书写中的美化,进而成为一种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最终它的本体还是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因此,以不同的视野考察书法的时候,自然会呈现出缤纷各异的特质。

  

  我觉得东元先生书法中有一种“生命意识”的生发。中国古代书论中多有将书法与生命来譬喻之说,将书法说成与生命一样的形体相貌,有声气、精髓和心灵。其实,书法的生命化是艺术的“自觉”和“自醒”。无论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还是刘勰的“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心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抑或是索靖直接就将书作喻为“宛若银钩,漂若惊鸿,虫蛇骐骥,玄熊飞燕,芝草棠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这些体验和“自醒”,集中体现在看重人品鉴别,促进书法人性化的实现;“意在笔先”,使书作更具鲜活的生命力;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追求异常强烈的生命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而这些,在东元先生的书作中都有体现。他的字写的好为世人公认。彭益民先生曾说:“东元人做的好,事办的好,所以字才写的好。”好就好在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在豪迈潇洒中透着一股书卷气,在书卷芬芳中又流露着一付开拓者的执着。”正如徐邦林先生所评:“他那大字独书《龙》,沉稳的点横,飞白的笔触,缜密的结体,真切地给人以樊哙执盾,荆卿按剑;金刚驻地,力士蕴拳;神龙摆尾,鹤翔九天……的酣畅与痛快。”这恰切地道出了东元先生书法艺术空间的博大而深邃,生命力的饱满而充盈。

  

  东元先生的书作,体现着一种审美式生活的人生情怀。宗白华曾说过“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种向内心的发现,才是最弥足珍贵的。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情,才能让自然与心灵相互交养,“留下一份情志化、虚灵化的人生情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境由心生”,即书法家笔下的境界,是活脱脱的心灵呈现的真实。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精彩文字,阐发的就是艺术家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将自然造化之种种雄奇瑰丽化为万般变化的线条,把对自然的体验转化为书写的体验,具象的真实转化为抽象的真实,倾泻出的都是书家心中的真实体验。东元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自作五言诗《临池》“赤子爱国焠,临池冶性情,挥笔天地间,道法自然中。”正是作者心中流淌出的习书本衷和对自然的回归,是他从书法艺术中寻觅到的精神家园。他也从这个“寻觅”的过程中如邦林先生说言,展示了“深心托毫素,怀抱观古今”的“襟度胸怀”;实现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艺术登攀”;品味到了“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和谐美畅”;完成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书道皈依”。

  

  东元先生的书作,充盈着扎实、深厚的字外功夫。习书至深处是修养,至极处是文化。黄庭坚曾说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证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马一浮先生亦言“右军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他不附桓温,自山川间,与物无竞;其书法自然遒丽,不失其正。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说的都是字外功夫——道德文章对于书艺的影响。“书法,既是哲学的也是生活的;既是理念的也是实践的。”东元先生不仅人品好,字写的好,而且还是位具有广博文史功底的作家学者。许多年来,他创作或合作发表了十多部数百万字的文学著作,曾是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之一。与此同时,他还喜诗词,擅歌赋,其书法作品很多是写自己创作的诗赋。古人曾说,做诗人、书画家,要“讲求物理人性,多读有用书,多交有益友”。东元先生酷爱读书,将读书视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交友以义,不慕势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书多了,朋友多了,自然能更好地洞悉历史,熟悉社会,明晰物理人性。进而,坚守着文人的那份素心与良心,做到情系文化,艺为人民。任凭社会上物欲横流,将书法视为人生,亦将人生视为书法。“点要清楚,横要正道,竖要刚直,撇要忍让,捺要谦虚。”在这些中华文字的构成元素中,品味和承继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色和做人的原则。东元先生诗词与书法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本来诗与书作为高级精神产品,都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特征。这正是“诗无达诂”、“书道玄妙”、“写心惟难”之所在。诗写“妙悟”,一悟之后,万象冥合,呻吟咳定,动触天真;书法亦讲“妙悟”。如康有为所说:“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可传焉。”作诗讲虚实妙用,书法也讲究笔法虚实变化。这些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说明在诗词和书法创作中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因而,当特定的诗情与书法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引导着人们加深对诗文意蕴和书法意象的体验。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是兼擅诗文而工书法,所留下的书法名作也多是自书其诗文,从这种意义上说,“若了解他们的书法,不可不了解他们的诗文;而要了解其诗文也必须观赏一番他们的书迹”。而东元先生正是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实现了很好的融汇贯通。如他的自书诗《忆丁玲》、《忆朱德元帅》或刚直奇绝,有灵利之气;或气局宽阔,气势磅礴。让人们于唐楷的严整、北碑的拙重、行书的流动中,体味出歌咏对象的人品、气度、风韵;也让人们在欣赏诗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书法意韵的体悟。这正应了启功先生在论及诗与书的关系时所说的一段颇有意味的话:“用颜真卿肥厚的笔法圆满的结字来写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的无题诗,或用褚遂良柔媚的笔法、俏俊的结字来写‘杀气冲霄,儿狼虎豹’之类的花脸戏词,也使人觉得不是滋味。”东元先生妙在把书法风格与所写诗文和当时的情绪实现了较完美的结合,把点线质性和排列组合的变化与诗文所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书家以点线抒情写意,以文辞烘托书风的真本领。

  

  以上是笔者从人文视域,对刘东元先生的书法作出的粗浅解读,一管之见,并不想“执途人以强同”。但愿不误导受众。

  作者介绍:郭兴文号枕石斋主。1952年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当过知青,从过军,1976年复员后长期从事地方工作,历任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主席等。

  

  辽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