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新使命 开启新征程 迈向新辉煌——中国医学教育大会暨微生态与健康教育学术会议等专业会议在沈阳医学院举行

2019-09-25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改善宏观环境和机体微生态状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9年9月20日-22日,第二届中国医学教育大会暨微生态与健康教育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日国际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在沈阳医学院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日本日中环境与健康研究会、辽宁省预防医学会联合主办,沈阳医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刘以训院士、赵国屏院士,教育部原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张春英;特邀报告专家:原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文历阳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原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孙宝志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董为人教授;省市部门领导:辽宁省科技厅生物医药处处长杨柯,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处长梁宏军,沈阳市教育局局长闫凤霞、高教处处长霍泓,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丽茹,沈阳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处处长于红砚,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处长杨皓;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贾万年、杨新波、王晓波、殷进功、赵锡涛、李晓辉、杨国斌、苑振亭;日本日中环境与健康研究会会长嶋田守男一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健伟、袁杰力、刘洪涛、何秋水、魏华、陈烨;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窦志勇、唐立、李鲁平、李舒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大会。大会参会人数近500人。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纯凌教授主持。沈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陶庆才致欢迎辞,向与会领导、来宾和专家、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陶书记表示,这次盛会适逢沈阳医学院建院七十周年,全力以赴办好大会,是沈医人为祖国七十华诞和建院七十周年的美好献礼。沈阳医学院作为沈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健康沈阳建设,一头连着教育强市建设,将牢牢把握这次学术盛会带来的发展机遇,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无畏勇气,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迈向新辉煌,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致辞,立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对新时代下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思路。同时,黄会长对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开展的各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专委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持以“学术立会、科技强会、服务兴会”的发展理念更好的促进协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

  

  日本日中环境与健康研究会会长嶋田守男在致辞中表示,以长达20余年的学术交流为纽带,中日两国环境与健康领域学者培育了累累硕果,缔结了深厚友谊。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改善生存环境、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刘以训院士致辞。他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不断加剧,亟需倡导微生态健康理念,开展微生态健康教育与促进。刘院士勉励广大医学工作者、微生态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贾万年宣读了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为大会发来的贺信。樊院士在贺信中结合高等医学教育形势,提出了将整合观、整体观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对开展外部环境和机体微生态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希望。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张春英讲话,对沈阳医学院落实“全国学会入辽计划”予以肯定,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加强学会规范化建设、深化学术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普及作用,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科学传播力、产业创造力、社会影响力、战略支撑力的殷切希望。 

  会议期间,围绕“责任、教育、创新、发展”的大会主题,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文历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中山大学王庭槐教授,北京大学王维民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董为人教授等6位国内知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王健伟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刘洪涛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刘杰教授,日本驹泽大学医疗健康科学部嶋田守男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沈阳医学院肖纯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烨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何秋水教授,日本国际亲善综合病院伊藤今日一博士,大连医科大学袁杰力教授,南昌大学魏华教授,日本东邦大学药学部定本清美教授,沈阳医学院马明月教授,大连医科大学李明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畅副教授,大连医科大学李华军副教授等微生态与健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中日环境与健康领域专家学者分别作大会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做了题为《微生物组时代的微生物学》的特邀报告,回顾了微生物学的“复兴”之路,并高屋建瓴地展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格局的深刻影响,提出以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为代表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将与合成生物学共同组成了支撑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座“摩天大楼”。

  

  华中科技大学文历阳教授做了题为《学习新标准,推动新改革》的报告,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版)》新标准要求,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改变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进行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做了题为《国际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三部曲:胜任力-里程碑-可信任专业行为》的报告,概述了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CBME)和里程碑计划的基本原理,强调里程碑计划旨在帮助实践者成为更具有胜任力的医师,首要目标是培养可信任的医学生,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照护。

  

  中山大学王庭槐教授做了题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兼谈新医科》的报告,他指出,医学教育要树立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新理念,把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时代机遇,推动原有医学专业的改造提升,建设智能医学工程等新的医学专业。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维民教授做了《守正出新,继承发展——进入2.0时代的医学教育》的报告,他强调,2.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管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2.0计划核心任务是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基地,即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南方医科大学董为人教授做了题为《更新教育理念,构筑新时代医学金课堂》的报告,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引入,结合教育部、卫健委最新指示及健康中国国家规划纲要精神,从立德树人和专业素养要求、健康服务目标、创新思维培养等出发,提出了“混合式教(导)+学”理念,并基于此打造新时代专业课程思政金课堂。

  

  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刘杰教授团队做了题为《肠道衰老,微生态及老年医学》的学术报告,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免疫的形成及多系统疾病相关,肠道稳态与肿瘤治疗的关系,革新了抗肿瘤治疗模式;并介绍了肠道菌群-宿主互作在帕金森病肠道衰老中的作用。

  

  日本驹泽大学嶋田守男教授在题为《3Dプリンターで作製した進行胃癌モデルを用いた胃造影検査の最適化(使用3D打印机制作的先进胃癌模型优化胃镜检查)》的学术报告中,通过模拟对比及实验研究,得出使用3D打印机创建各种高级胃癌模型,将为医生、影像技师和学生胃肠道对比检查培训提供最佳模型准备条件和最佳模型制作条件的研究结论。

  

  沈阳医学院肖纯凌教授团队做了题为《呼吸道益生菌与健康》的学术报告,结合其研究进展,阐述了呼吸道微生态与呼吸道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对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详细介绍了沈阳医学院微生态研究团队关于呼吸道益生菌的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呼吸道益生菌的应用前景,提出以菌制菌、“恢复和调整种群平衡”的微生态治疗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指日可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烨教授做了题为《艰难梭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衡的典型案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艰难梭菌感染(CDI)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制定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药物及粪菌移植治疗方法,得出通过恢复肠道菌群治疗复发性CDI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的结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王健伟教授做了题为《呼吸道微生物组:呼吸道疾病精准诊疗的新认识》的学术报告,以人体微生物组研究进展带来的全新视角,介绍了关于呼吸道微生物组的新认知,并从呼吸道疾病进展与微生物组功能关联分析上展望呼吸疾病精准医学的新概念、新路径、新产品。

  

  湖北中医药大学刘洪涛教授做了题为《以肠道微生态及营养代谢疾病为导向的中药资源开发》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围绕肠道微生态与营养代谢疾病开展的基础研究和中药资源产业化工作,详细阐述了白芨寡糖、桑瓜饮及补脏通络方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紊乱和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等研究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何秋水教授做了题为《呼吸道菌群改变与儿童哮喘的发生》学术报告,介绍了其进行的关于儿童呼吸道菌群发展和影响因素、患儿呼吸道菌群与哮喘的研究进展,提出研究呼吸道菌群对呼吸道疾病的(精准)诊断,治疗和预防意义重大。

  

  日本国际亲善综合病院伊藤今日一教授做了题为《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 Human Hyoid Bone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Images(三维CT图像对人舌骨的形态学检查)》的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了通过MDCT观察和测量活体中舌骨的每个部分,并在性别差异,年龄相关变化和形态特征方面三维测量舌骨的形状,得出通过舌骨的三维CT图像分析可以识别性别、年龄等,可应用于法医学领域。

  

  大连医科大学袁杰力教授做了题为《微生物组—肠—脑轴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阐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的相互影响,指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诱发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种干预“靶点”,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挥作用。

  

  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魏华教授做了题为《不同生境的乳酸菌功能性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的性质、构成及其对机体中的作用,结合其研究进展阐述了植物乳杆菌WLPL04及其胞外多糖抑菌、抗氧化益生作用,提出植物乳杆菌FLPL05能显著延长自然衰老小鼠的寿命,可能与其肠道定植、改善肠道通透性、抗氧化作用及宿主反应有关。

  

  日本东邦大学药学部定本清美教授在题为《Education of Pharmacist and Their Contribution in Medical Activities(药师教育及其在医疗活动中的贡献)》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日本药学教育体系构成,并分别从医院、社区服务、门诊三个维度探讨了药师如何更好地在医疗活动中发挥作用,提出药师应当掌握一定专长(如中药疗法)能够更好地参与医疗活动。

  

  沈阳医学院马明月教授做了题为《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关于益生菌的科普》的学术报告,对益生菌的种类、特性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介绍,并详细介绍了沈阳医学院肖纯凌教授团队开展的益生菌与呼吸道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

  

  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李明副教授做了题为《母乳核心岩藻糖基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及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开展了哺乳期母乳蛋白N-聚糖的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及免疫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了FUT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影响母乳蛋白N-聚糖的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母乳蛋白N-聚糖的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结构等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畅副教授在题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噬菌体组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的学术报告中,指出肠道微生物群在Ⅱ型糖尿病(T2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了Ⅱ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噬菌体组的特征、肠道噬菌体组特征,探讨了噬菌体的潜在功能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可能机制。

  

  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李华军副教授做了题为《褐藻糖胶对脂代谢异常及肠道菌群调节机制的研究》的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褐藻糖胶(Fucoidan)对BALB/c小鼠血脂异常预防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对SD大鼠血脂异常预防及肠道菌群胆盐水解酶(BSH)的调节作用,以及对ICR小鼠肥胖预防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提示褐藻糖胶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调节肠道菌群具有积极的意义。

  会议期间,还分别召开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和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

  

  

  

  

  

  9月22日,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顺利闭幕。闭幕式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沈阳医学院科技处处长李荣梅教授主持。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袁杰力教授作会议总结。

  本次大会紧密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回答了医学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入交流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树立大健康观念,着力改善外部环境和机体微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等问题。 

  本次大会院士专家云集、学术成果丰硕,是一次团结奋进、承前启后、引领未来的学术盛会,对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