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州一市 — 追赶跨越新时代

2019-08-09
来源:智慧中国网    

  8月9日上午,在海埂会堂举办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和西双版纳专场。邀请了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勇先生和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刀 文先生先后发布新闻,分别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普洱市

  普洱,是闻名遐迩的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中国天然氧吧,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是普洱茶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设立宁洱专区,1951年改称为普洱专区。

  历史上,普洱被称为“蛮夷之地”“瘴疠之区”,鼠疫、天花、疟疾流行严重,烈性传染病时有发生,夺走了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命。建国初期,普洱的经济发展基础极为薄弱,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为贫困。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23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522万元。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高质量与高颜值相得益彰,绿起来与富起来齐头并进,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普洱市实现生产总值662.5亿元,是1952年的538倍;人均GDP达到2.5万元,是1952年的205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亿元,是1952年财政总收入的1000多倍。

  1951年前,普洱没有公路、铁路和机场,物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多年来,普洱市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一大批综合交通项目,稳步构建“能通全通”的高速路网、“一主四支两过境”的铁路网和“三支五通”的航空网。目前,全市规划建设高速公路14条,景东至文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目前在建6条,今年年底还将启动3条,到2020年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将超1000公里,初步构建中心城区到各县城的“2.5小时交通时空圈”。 70年来,普洱成为了开放开发的前沿窗口。普洱“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区位独特、优势明显。过去,我们空有资源,没有产业和交通基础,与周边国家始终停留在初级的物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先后建成国家一类口岸2个、二类口岸1个,其中孟连口岸进出口货值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组织举办3届澜湄合作论坛,倡议共建生态带、产业带和交通带,得到与会各方热烈响应。我们开通2条到老挝和缅甸的远程医疗,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国际学院”,组建“东盟学院”和“东南亚研究院”,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305人。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普洱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绩更可谓“乘风破浪”。2012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稳定大局、突破困局,奋力推动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

  普洱市也始终坚定着五要点(一)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普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只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局,使普洱“小齿轮”咬住国家和省战略的“大齿轮”高速旋转,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发展定位,狠抓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绿色工业和大健康产业,努力把普洱建成绿色发展的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以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发展生态经济、壮大生态财政、改善生态民生,借势借力加快发展,让“美丽颜值”变成“经济产值”。以绿色、通畅、文化、品牌、效率、幸福“六个普洱”建设为抓手,着力打好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三大会战”,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努力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坚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普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以来,累计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44.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8.12%。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被省里评定为“好”,4个县为“好”,5个县为“较好”,西盟县、思茅区分别在贫困县、非贫困县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我们创造性开展扶贫工作,西盟县“脱贫工作委员会”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批示,要求各地学习借鉴;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的做法成为云南脱贫攻坚“六小创新”之一;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的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中林下有机三七产业正逐步成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

  (三)探索了发展的绿色模式。普洱自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来,我们不断总结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从“实验”走向“示范”。绿色发展始终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GEP核算,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设立全国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初步建成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全市绿色GDP占比达94%以上,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绿色产业始终走在前列。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抓手,全市获有机认证企业数和证书数稳居全省第一,有机茶认证企业数和证书数居全国第一。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普洱茶品牌多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普洱咖啡荣获“中国农业区域品牌10强”。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924.1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400亿度,成为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成功引进安缦酒店,启动“百里普洱茶道”等大健康项目,建成4个4A级景区,接待国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430亿元,居全省第一。全省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8个县(区)中,普洱就占了4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澜沧江、李仙江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五湖”湿地公园荣获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等桂冠。

  (四)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普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3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出1875亿元,其中70%以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546元增加到29088元,年均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435元增加到10386元,年均增长11.4%。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今年将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建成院士及专家工作站29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8个。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标准,行政村卫生室建设率、覆盖率达100%。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大型民族文化纪录片《民族团结誓言》、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在中央级媒体播出,大型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到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巡回商演。坚定不移抓好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争取把全球第一个以茶为主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宗教和谐的世界文化遗产落地普洱。景谷和墨江地震的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级的充分肯定,创造了抗震救灾工作“普洱模式”。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为云南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建制市。扎实推进扫黑除恶、禁毒防艾、边境管控、打击走私等工作,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法制建设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测评成绩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显著,2018年综合测评排名全国第14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排名全国第8位。

  (五)打造了人民的满意政府。普洱先后实施“问责年”“落实年”“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年”等行动,切实解决干部思想不解放、工作节奏慢、落实效率低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向市委全委会述职制度,形成用指标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业绩说话的鲜明导向。在全省率先推行电视问政,300多名领导干部公开承诺践诺,说干就干、说到做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向干部“庸懒散拖”和“为官不为”开刀,以“零容忍”态度正风反腐,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018年以来,人民网、中国纪检监察报、中纪委网站53次报道普洱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和经验。

  下一步普洱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总结过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以“不负时代、不负众望”的激昂热情,把工作抓好抓细抓实,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普洱力量,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西双版纳州

  1949年西双版纳第一个党总支成立,1950年西双版纳全境解放,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西双版纳自然资源富集,光热水土条件优越,素有“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库”的美称,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它区位条件优越,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越南,“水陆空铁”一体化的中国与中南半岛战略运输通道从这里出境;它民族风情浓郁,世居着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是云南省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

  70年来,西双版纳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1394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417.8亿元;人均GDP从148元攀升至35286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2018年,西双版纳州接待国内外游客40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671.1亿元,解放前的人迹罕至之地变为今天的全国旅游胜地。城市面貌也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7%。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讯、通航的条件极大改善。仅以交通而言,公路通车里程8927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49倍,实现了高速公路通省城、高等级公路通县城和口岸、油路通乡镇、行政村道路全硬化,“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况已不复存在。目前,经西双版纳出境的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已全线贯通,可经老挝至泰国,并连接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玉磨铁路和中老铁路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并与建设中的中泰铁路相连;西双版纳机场已成为省内航线最多的州市机场,勐腊支线机场和勐海通用机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可常年营运300吨的货轮。西双版纳正由全国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建设,制定系列政策措施,一以贯之抓好落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在傣乡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是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六大生态经济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抢救、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全州共有11个国家级、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名国家级、41名省级项目传承人。坚持培养优秀民族干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中,安排不少于70%的岗位专门用于招录少数民族考生。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干部时,充分考虑民族结构。坚持示范创建、典型引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进步重大典型召存信同志崇高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2009年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6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称号。

  二是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石,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治州民族立法优势,先后制定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单行条例。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生态环境保护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达21.5%。在全省率先设立热带雨林保护基金,国家、州、县三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至62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89%,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居全国第一位。首创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野生亚洲象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70头增至近300头。完成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44.5万亩,建设生态茶园5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80余万亩,成为全国种植珍贵用材林最大的地区之一。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成为全省唯一纳入水资源“绿区”管理的州市。探索跨境生态保护交流合作,与老挝北部3省共建长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世代秉承“有林就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传统生态观,弘扬富有西双版纳特色的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充分彰显“热、傣、水、边”地域特色,打造出告庄西双景、勐巴拉、融创主题乐园等一批富有东南亚风格和傣乡风情的高端旅居综合体。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荣获“中国2018美丽山水城市”称号。 

  三是始终把沿边开发开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活力源泉,坚持向开放要活力、以开放促发展,全力推进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建设,争取国务院2015年批复设立了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并以加快“两区”改革发展为突破口,加快与周边国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州成为云南省16个州市中唯一能通过水陆空立体交通直达5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构建了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的合作交流平台,中老缅泰“四国九方”合作机制正在向中老缅泰柬“五国十一方”合作机制拓展;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人民币现钞中老间跨境调运;推进与周边国家合作办学,赴我州学习的外籍学生涵盖小学到高等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留学西双版纳”品牌日益响亮;推进跨境医疗卫生合作,中老跨境医疗服务合作体覆盖老挝北部5省,每年到西双版纳看病就医的周边邻国患者超5000人次;打造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节庆活动平台,“一会一节”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及东盟国家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品牌。2018年,全州进出口贸易总额27亿美元,年均增长22%。

  如今的西双版纳,日益成为世人眼中民族团结、生态优良、边疆安宁、风情浓郁的代名词,傣乡大地的沧桑巨变,是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李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