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滚滚,江风习习,长江在四川泸州境内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岸边“国宝窖池”,已进入封窖时节,一口口老窖池被温软的窖泥紧紧包裹。窖池群中央,涓涓佳酿从木制冰桶缓缓流出,空气中瞬间弥漫着醉人的浓香。
世界白酒看中国,中国白酒看四川。2018年,四川省规上白酒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72.4亿元,实现利润343.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4.2%和27.5%。作为四川白酒主产区,川南泸州市、宜宾市依据不同的条件、规模、特色,聚集了一大批白酒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2018年,两地规上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805亿元、1138亿元,两地白酒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约占四川全省74%、82%和89%。白酒产业,已成为带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
图为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红梁种植基地。陈曦 摄
构建完整链条 白酒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明清36家古老酿酒作坊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泸州老窖,历经公私合营、八五技改、规模扩张和股份制改造上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国有大型骨干酿酒企业。2018年,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55亿元。
借助泸州老窖在当地酒业的龙头地位,2015年6月,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应运而生。园区管委会经信局副局长赵建华告诉记者,总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的园区,以白酒酿造为基础,向上促进原粮种植、生态农业等一产业发展,向下延伸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会展等三产业发展,构建了完整的白酒产业链。
从2011年开始,泸州市江阳区石寨镇凤龙村村民方廷刚将自己田地水改旱,开始在泸州老窖有机高粱基地种植青壳洋高粱。“这种有机糯红高粱产量高、品质好、病害少,维护简单,老少都能干。”方廷刚告诉记者,种苗、有机农药全由公司免费提供,自己只需出力出地,成本低。“我订单生产了20亩高粱,比以前种的稻谷每亩要多挣400到500元钱,还能在地里套种红薯、大豆等。”
“从粮食到一瓶包装好的成品酒,我们已经实现全产业链生产。”赵建华说,目前,园区已入驻造酒、制瓶、物流等各类企业252家,已形成白酒制造产业链和包装材料产业链两条完整产业链。
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泸州市正加快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和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产区核心竞争力,提出2020年建成千亿白酒产业和千亿白酒园区“双千亿”目标。
溯江而上,位于宜宾翠屏区的五粮液产业园区一片繁忙,游人、酿酒工人和各地客商来来往往,一辆辆满载佳酿的货车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从盛唐时期的重碧酒到宋代的姚子雪曲、明初的杂粮酒,再到1909年得名“五粮液”,这种传承数千年的佳酿可以说见证了宜宾城的历史。1964年,在原来古传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厂区正式更名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五粮液园区历经数次更名扩建,目前已建成拥有4万吨级的特大型单体酿酒车间,具有年产白酒20万吨的生产能力和40万吨原酒储存能力,占地18平方公里的生产基地。2018年,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收400.3亿元。
在五粮液的龙头作用下,2017年,宜宾市建成中国首个白酒“千亿产区”。目前,该市已形成以五粮液为“杆”,宜宾酒公司及“宜宾十朵金花企业”为“枝”,众多中小白酒企业为“叶”的产业集群。
据统计,泸州、宜宾两地有规模以上酒企近200家。除了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3瓶老牌“中国名酒”,“玉蝉”等4家酒企刚刚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十朵小金花白酒企业”。
借力区位优势 川南白酒香飘万里
泸州长沱两江交汇、美酒河赤水河横贯,拥有酿酒的绝佳用水。土壤肥沃、种类独具特色,适合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稻谷、糯米等酿酒作物,尤其特产优质糯红高粱颗粒饱满、出酒率高,是酿酒绝佳原料。
宜宾区域内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18.9℃,年平均湿度74%,土壤保水性较强,含有对酒分子结构有益的微量元素“镍”和“钴”。这种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三位一体”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白酒酿造微生物菌群生长,为高品质白酒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
一座叫“酒城”、一座称“酒都”,比肩而立的泸州、宜宾,同为四川白酒四大产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又分居“中国白酒金三角”两极。两座因酒闻名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白酒产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作为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的宜宾港,提高了酒企进口粮食效率,降低了运输环节成本。宜宾临港经开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今年3月29日,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位于泸州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北向通道的白酒测试列正式发行。随着这辆装载货值约2000万元的白酒专列开往石家庄集散,泸酒北上新通道宣告建成。
据悉,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已经相继开行东向“五定”外贸直航班轮、南向泸州—广州、钦州铁海联运班列、西向“蓉欧+泸州港”号班列。这次白酒测试列的开行,与俄罗斯—泸州进口木材直达班列、东北—泸州粮食专列,共同构建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北向通道。
繁忙的宜宾港,地处成都-贵阳、重庆-昆明X型交通交汇处,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核心区,紧握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叉点。
“去年,从宜宾港进口的万余吨粮食,基本上来自于酒企采购。”宜宾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郭祥翔介绍,作为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宜宾港提高了酒企进口粮食效率,降低了运输环节成本。此外,宜宾酒企通过宜宾港以集装箱发送的白酒,每年达2000到3000个标箱。
泸州、宜宾,区位优势明显,一条条稳定便捷高效的白酒产业新通道,正让川酒香飘万里。
图为五粮液百年老窖池。五粮液供图
匠心代代传承 人才聚集成为产业发展基石
数据显示,目前,泸州、宜宾两地白酒产业从业人员近27万名,其中,中国酿酒大师10人,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10人,中国白酒(工艺)大师10人,中国评酒大师7人,国家级白酒评委59人。
手捧酒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从事酿酒生产技术工作已31年的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第22代传承人沈才洪不用尝酒,便能精确判断出酒的质量,甚至可以推断出酒厂的工艺水平。
“在酒厂,没有十年成不了行业能手;在酿酒岗位,没有三、五载的历练,入不了门。”沈才洪告诉记者,要成为酒业人才,必须长期历练和坚守。他认为,推动“大国之酿”发展的精神内核,在坚守“匠心”。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特聘酿酒专家刘友金为五粮液培养了千余名人才。他说,人才,是做好白酒企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支撑酒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懂一行、精一行。我的徒弟,现在在班组长、车间主任、企业高管等各个岗位任职。”刘友金告诉记者,即便现在,他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工作上的难题。“很多时候,我都是直接去到车间现场,解决问题。”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门前,“中国白酒学院”六个大字赫然醒目。为面向白酒行业培养专业性酿酒技术人才,建设新时期高素质酿酒工匠队伍,加大高级酿酒人才储备,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五粮液和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共建了中国白酒学院。
“中国白酒学院要成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舞台的‘大脑中枢’。” 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中国白酒学院院长庹先国表示,从原料育种、发酵技术、产业规划到文化传播等,学校培养的酒业人才几乎覆盖整个白酒产业链,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校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罗惠波告诉记者,依托中国白酒学院,学校实现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人才资源四个方面引企入教。曾毕业于该校的张良、沈才洪、张宿义、唐圣云等中国酿酒大师,现在又回到学校授课。其中,张良为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圣云为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学校目前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办学,并设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罗惠波说,学校正积极开展酿酒博士点申报工作,从而实现全层次办学。
目前,该校已形成了以“发酵工程”为主干的食品与轻工学科群,着力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