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夏日雨后,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境内、高黎贡山东麓的百花岭村云绕群峰,山石如洗,空气清新。不多时,山林里清脆的鸟叫声传来,高音的、中音的、低音的,各种“流派”、各种声调的“歌唱家”在这个以傈僳族、白族为主的村子里奏着“百花岭好声音”。
过去的百花岭真穷!“小伙子多是入赘,姑娘们恨不得早点嫁出去。”因为交通闭塞、贫困落后,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填饱肚子,祖祖辈辈进山打鸟吃野兽是常事,这座大山就是村民的家。
改革开放以后,流行于欧美的观鸟活动在国内兴起,当地政府在引导村民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鼓励村民利用丰富的鸟类资源,发展观鸟经济。近年来,不计其数的观鸟者、拍鸟人纷至沓来,百花岭成了“中国的五星级观鸟胜地”。
如今,村民的日子就像血雀(一种鸟类)一样红火,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返乡创业。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已实现脱贫致富的村民更加自觉主动地保护这座大山,与这里的300多种鸟儿共同演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乐章。
雨后的百花岭村。(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好声音”回来了,“抢救式”保护救了环境
驱车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所在地,沿路向北行驶约45公里,便到了百花岭村。甫一进村,便听到鸟叫声婉转清脆,仿佛耳边唱着的美妙的歌。
而这“歌声”多年前断过。“村民们世代靠山吃山,进山伐木打猎是常事,生态慢慢破坏了,鸟儿也少了,‘歌声’便断了。”侯体国今年50岁,人称老侯,百花岭第一个“鸟导”。
老侯打小就是个打鸟高手,骑在牛背上哼着小曲,身后还有一群专门给他捡石子的同伴,“多的时候一天能打100多只。”
当年,拉木材的拖拉机一趟趟从林子里开出来,碎石路尘土飞扬。
森林资源被破坏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慢慢连鸟也少见了。眼看生态环境恶化,1983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启了“抢救式”保护管理模式,禁止村民到保护区内活动,凡是到保护区内偷砍树木或者偷捕盗猎野生动物的,都要给予重罚。
“我们祖祖辈辈伐木打猎,不让进山,生计来源断了,我们怎么活?”村民们疑问不小。
“只有把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与村民的对立关系才能解决。”保护区工作人员达成共识。
1995年12月,在保护区的牵头下,百花岭村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这个由当地村干部、村民、教师、学生、护林员组成的协会开启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路径。
多数村民起初不太配合,依然偷偷打鸟打野兽,“保护区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保护山水树木的好处,帮村民找项目、搞培训,带着村民种咖啡、种柑橘,还树立示范户,让先进带后进,不少村民成了‘土专家’。会员们也是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协会老理事长、百花岭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加虎说。
靠着种咖啡、甘蔗,村民们日子有了起色,保护区工作人员再接再厉,鼓励村民上缴打猎的工具,引导大家一起加入到保护高黎贡山的行动中。
生态环境开始重新变好,协会会员也逐年增加,20多年来,会员从65名发展到151名,还带动了周边28个村寨成立了森林共管委员会。协会成员杨志学说,“靠山吃山,山终会被吃空;而爱山护山,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老侯在鸟塘给鸟投食。(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观鸟者多了,村民们发起“鸟财”
绿水青山守护住了,山里的鸟儿回来了,叫得更清脆、更悦耳,近的唱着主调,远处的像是伴唱,百鸟和鸣,欢快而清新。
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观鸟者慕名来到百花岭观鸟。从2004年开始,观鸟人开始用相机拍鸟。作为村里最早的“鸟导”,老侯说,最开始是扛着摄影器材漫山遍野跑,长时间处于传统的“野拍”模式。
2009年,老侯建起村里的第一个鸟塘,为拍鸟者提供观鸟和拍摄服务。鸟塘旁用遮阴网搭了个棚,可以容纳十来个机位一起拍摄,每个机位一天收费20元。
老侯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鸟塘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村里引导村民向老侯学,一段时间后,一个个鸟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起来。傈僳族村民李习也建了个鸟塘,“鸟塘里有个明星鸟——黑颈长尾雉,特别美,每年来拍它的人特别多,一年仅观鸟的收入就超过3万块。”
两只赤尾噪鹛在鸟塘栖息。(葛宝智 摄)
几年下来,百花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均收入增长迅速,旅游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如今的21个鸟塘中,明星鸟塘的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其余的收入也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2016年至2018年的3年间,百花岭每年接待观鸟旅游者均超过4万人次,村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近1.3万元,是2008年的4倍多。百花岭村党支部原书记杨成吴说,“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
目前,百花岭的鸟塘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售票、统一分红、规范运营,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致富”的局面。杨成吴说,百花岭观鸟产业从传统的“野拍”模式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看到村里人发起“鸟财”,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开客栈,做“鸟导”,形成了“背包、‘鸟导’、送饭服务、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产业结构。
老侯的女婿葛宝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2015年,他辞去城市的工作,一家人回到百花岭,协助老侯专门接待外国游客。如今,葛宝智打开思路,探索拓展观鸟经济产业链,除了观鸟,还会不定期举办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等,他希望能将大自然的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2016年,村民唐占兵开了一家客栈,自己开车接送游客,还兼职做“鸟导”,妻子在家打理客栈,“生活更有奔头了。”杨成吴在开客栈的同时也销售村里的水果,“游客们很喜欢吃,每年光快递费都得2万元。”
观鸟经济带动了百花岭村的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百花岭有21家客栈,可同时接纳700多名游客。老侯说,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是百花岭最热闹的时候,住宿一房难求。
现在,观鸟旺季即将到来,杨成吴手上也存了些积蓄,正在抓紧修建精品客栈,预计9月份能投入运营,以弥补村里高端客栈的不足。
摄影师在鸟塘拍鸟。(视频截图)
“名片”响了,百姓日子欣欣向荣
观鸟产业不仅改变了百花岭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更是不断增强了村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7年开始,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支持村民对鸟塘进行改建,在原有的钢制结构外面挂上迷彩布料遮挡,在顶棚覆盖棕榈,以便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吸引更多的鸟类前来自然栖息。
为防止鸟塘的无序增长破坏环境,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保护区和集体林相交融的地方划定了一个2平方公里的区域用来做鸟塘,除此之外的地方严禁再建鸟塘。建鸟塘时,更不允许破坏原地的草木。
“通过这样的方式做下来,人与自然和谐了,鸟就越来越多了,带来的效益就越来越好。”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李廷金说。
在百花岭这个观鸟胜地,迄今已记录到343种鸟类,约占云南省记录鸟类总种数的43.3%。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种类33种。
为唱响“观鸟”这张名片,从2016年开始,保山市连续三年举办了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期间还举行了高黎贡山国际野生鸟类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保山市市长杨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通过鸟类影像展示保山的生态魅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搭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新平台,探索生态旅游扶贫新模式。
纹背捕蛛鸟在觅食。(葛宝智 摄)
作为保山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李廷金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保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在守好生态红线的同时,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
每年5月至9月是百花岭的观鸟淡季,保山市、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举措,变百花岭观鸟旅游淡季为昆虫微距摄影旺季,助力村民增收。
今年7月17日至21日,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自然摄影师相聚百花岭,参加首届中国·云南保山“高黎贡山杯”国际昆虫摄影对抗赛。“高黎贡山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这里有2000多种昆虫,是昆虫乐园。”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这样推荐。
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百花岭的乡村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一条生态经济产业链也正在形成。稳步行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百花岭,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共享共赢的发展路径。
今天的百花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