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昆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昆明会堂举行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邀请了昆明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储汝明先生、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文先生和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和矛先生先后发布新闻。分别介绍了三个局70年来的管理成效。
水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工作任重道远。在水利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统筹城乡发展和水利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2018年底,“七库一站”累计向昆明主城供水36亿立方米,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12月28日通水试运行至2018年12月末,累计向滇池补水31.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1.15亿立方米),主城区的供水保障率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现已拥有自来水水厂14座,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1万立方米,实际日供水达到130万立方米,DN100以上输配水干管总长4771公里,供水面积达到近70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1万件,兴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800处,解决和改善了1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30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在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方面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1981年成立了昆明市第一个水源保护机构——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经过1985年、1989年、1997年、1998年机构改革,2005年成立了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创新城市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模式,建立水资源受益区反哺保护区的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由8个用水县区每年上缴3000万元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生态环境建设、学生就学、能源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护林工资、保洁工资和监督管理经费等12个方面对主城七个饮用水源地进行扶持补助,逐步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截至目前,主城水源地已退耕还林10.7万亩、“农改林”7万亩、建设水源涵养林2万余亩,建成有机农业基地5万亩,实施禁花减菜4.5万余亩,完成10余个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水库水源地核心区共搬迁12212人,水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一条依法管理的道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更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局倡议全体市民珍惜水、爱护水、保护水,以自己的自觉行动,为昆明水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滇池管理局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人口较少,滇池水质多为Ⅰ-Ⅱ类。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炼钢铁”使松华坝附近森林遭到大量砍伐,生态环境质量开始下降,滇池水质为Ⅱ类。60年代末、70年代初,“向滇池要粮”大举围海造田,缩减了滇池水域和湖滨湿地,滇池水质下降为Ⅲ类。80年代,随着磷化工、冶炼、印染等企业的大量出现,以造纸、电镀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旱厕变水冲厕,衣物手洗变机洗,用水量迅速增加,水资源过度开发,挤占了滇池生态用水,农田施农家肥改施化肥,大量污染物进入滇池,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草海、外海水质分别下降为Ⅴ类、Ⅳ类。到90年代,滇池水体黑臭,水葫芦疯长,蓝藻水华如绿油漆,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成为 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
拯救滇池高原明珠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工作,1988年颁布实施《滇池保护条例》,1989年制定出台《滇池综合整治大纲》,1991年建成运行第一座污水处理厂,1993年省政府首次召开了滇池治理现场办公会,1996年国务院将滇池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全面实施了环湖截污治污,在主城区及环湖片区建成了5871公里市政排水管网、97公里截污管渠、2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7座雨污调蓄池,日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16万立方米,旱季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成雨季溢流污染防控设施94座,年均调蓄量97.74万立方米;城乡生活垃圾全部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农田与水循环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田减肥减药等措施,实施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膜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环湖生态修复中滇池面山及矿山植被修复、流域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34.1%上升到53.55%;完成滇池湖滨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233万平方米、退人2.8万人,拆除防浪堤43.14公里,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湿地5.4万亩,实现了“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的历史转变,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目前有水生植物290种、鱼类23种、鸟类138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曾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后,滇池水质总体企稳向好。根据生态环境部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滇池全湖水质2016年首次由劣Ⅴ类上升为Ⅴ类;2017年继续保持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最好水质,2019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水质状况由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
下一步,滇池管理局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任务,坚决打赢滇池保护治理攻坚战,力争2020年滇池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努力把滇池打造成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为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生态环境局
新中国成立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来,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和担当,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发展的序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不懈探索,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中云南省颁布了《滇池保护条例》、《阳宗海管理条例》等条例,昆明市先后颁布实施了《昆明市松花坝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昆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十八大以来,还出台《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和一系列政府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了《昆明市环境保护“一岗双责”问责办法》、《昆明市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方案》、《昆明市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督察长效机制的意见》、《昆明市和云南滇中新区各级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文件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据记者了解昆明市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着力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两湖两江”(滇池、阳宗海、金沙江、珠江)流域保护治理及修复专项攻坚战;二是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攻坚战;三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专项攻坚战;四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专项攻坚战;五是生态保护修复及自然保护区整治专项攻坚战;六是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攻坚战;七是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黄标车淘汰专项攻坚战;八是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主城重点工业企业搬迁及砖瓦行业整治专项攻坚战;九是城市扬尘综合治理专项攻坚战;十是油烟污染和噪声扰民整治专项攻坚战,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也在强化科技科研支撑,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三维地理信息、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建成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与信息平台,为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下步工作中,昆明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环保督察整改、环境执法、生态体制改革、审批服务、宣传等工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