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要素”:引领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

2019-07-11
来源:贵州日报    

  7月9日,思南县塘头镇关中坝10500亩省级示范农业园区内,村民忙着在1200亩莲藕基地里采摘莲蓬。据了解,塘头镇近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把莲藕打造成该镇富有成效的脱贫产业,基地能出产莲子、莲藕、藕粉、荷叶茶等多种产品,亩产值超万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徐其飞 摄

  7月10日,麻江县宣威镇翁保村蓝莓基地,一串串诱人的蓝莓让人馋涎欲滴。“以前只晓得种包谷,哪晓得我的这块土地还能生钱!”46岁的村民罗永军一边采摘蓝莓一边对记者说,“今天又有蓝莓卖了!”

  2013年以前,罗永军家5亩田土每年都种植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基本是自给自足。这几年,看着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罗永军也奋身挤进蓝莓产业中。

  从最开始的5亩发展到如今15亩,罗永军尝到的甜头不少。“去年我种的蓝莓卖得5万元,今年差不多有3万元收入呢!”罗永军自豪地说,他摸索出了一套种植方法,亩产至少1000斤以上。因为品质好,外地老板固定上门收购,销路不用愁。

  罗永军尝到的“蓝莓”甜头,正是我省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带来的实惠。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去年2月以来,我省全力推进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把产业革命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重点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观念革命、发展方式革命和工作作风革命。

  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农业增加值完成405.09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元,同比增长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

  ——产业选择更准。围绕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加快调减玉米等附加值低、破坏生态环境、市场潜力不足的农产品,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等特色优势产业。从顶层设计上出台了调减玉米种植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工作,为各地选择产业提供科学参考。

  2018年,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明显提高,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五大经济作物规模基地由2017年的3016个增加到4208个,增长39.5%。

  今年,在认真分析研判基础上,我省明确提出以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12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培训农民更实。农民是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对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开展轮训,累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8000余人,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3069人。确定国家级示范基地3个、省级培育基地5个、县级培育机构124个、农民田间学校81个,让“庄稼汉”变为“新农民”。

  ——技术服务更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省级组建8个产业扶贫指导工作组,长期驻扎市县督导工作。新一轮“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专家9014名,分赴全省1194个乡(镇)开展技术服务,确保每个深度贫困县都有1支专家团队,每个极贫乡(镇)有1名以上的科技副职或科技特派员,每个深度贫困村都有1名以上的农业辅导员,确保专家找得到群众、群众找得到专家。

  ——资金筹措更多。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改变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的传统方式,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开展“千企引进”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招商工作。扶贫产业子基金落地项目476个,投放资金278.56亿元,整合财政资金41.78亿元投入产业发展,为各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组织方式更活。在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上,我省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推动龙头企业组建大企业集团,吸引省(境)外优强企业到我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覆盖。

  ——产销对接更畅。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产销调度机制,推动农产品在对口帮扶城市展销,在省外设立110个分销窗口。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直供直销通道,实施农校、农超、农医等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开设8个境外分销中心。搭建全省冷链体系运营管理数据平台,实现货、车、库有机衔接,销售渠道更畅。

  ——利益联结更紧。以“三变”改革为统揽,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力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实现农民变股东496.75万人、人均增收481元,其中贫困人口125.16万人、人均增收828元。

  ——基层党建更强。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探索开展“村社合一”,基层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全面推广“村社合一”经验做法,5164个基层党组织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1651个基层党组织建在农业企业上。

  “八要素”是系统思维,更是科学方法。在“八要素”的引领下,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贵州大地纵深推进、开花结果。(赵勇军 李丽)